Cover
Cover
Date
Categories
个人成长-人生哲学
ISBN
9787540489304
BookId
25066071
ReadingTime
2时16分
Status
读完
Author
山下英子
Rating
70.3%
Sort
1722574426
Progress
96
intro
category

引文

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减少一次浪费,就恢复一分精气神。然后,翻开人生新篇章

推荐序一 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霍金曾说:“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
在这次对话中,内心的那份探索和坚持,越发清晰、明朗。我们断的是物品,但其实,脱离的是执念。“断舍离”是对自己人生的整理,这才是其不同于其他整理法的真意吧。

推荐序二 断舍离帮我们实现对家的美好想象

每逢换季或节假日前,我都会在家做一些清扫和整理,每次整理完都会觉得身心愉悦,很享受空间的变化。
✍️
记得上学的时候,每逢周末回家,总会留意家里的变化。哪怕只是换了一个新的沙发垫、床单,又或是桌布,都会让我心生一种小确幸和期待。或许那时的我太想家了,妈妈总是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还会有些许变化,也许正是这种变化,使得身心愉悦,享受着空间所带来的不同,更期待回家
每逢换季或节假日前,我都会在家做一些清扫和整理,每次整理完都会觉得身心愉悦,很享受空间的变化。
原来我们做的不仅是简单的家居整理,更是践行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一直隐藏在内心的对生活之美的认同
✍️
家居整理不仅仅是外在的物理行为,更是一种能够揭示和实现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生活追求和价值认同的方式。
原来我们做的不仅是简单的家居整理,更是践行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一直隐藏在内心的对生活之美的认同
我们每个人都在有限空间、物件与人脉关系中生活,在什么样的空间消耗,用什么风格的东西,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这些构成了真实的自己。你的圈子越广,就越容易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你需要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
✍️
你的圈子越广,就越容易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你需要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 这也是在我们生活中,无意识的相互模仿的结果。物品也是一样,我有的,你没用,你看到,你也想买一个,不管这件物品对你是否有用。 圈子越广关系越多,对于物品欲望最求救越多,迷失概率就越大。 想走出来,就越加困难。
我们每个人都在有限空间、物件与人脉关系中生活,在什么样的空间消耗,用什么风格的东西,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这些构成了真实的自己。你的圈子越广,就越容易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你需要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
经常有人盲目攀比效仿他人的生活,或者在购物季冲动地买买买,其实这都是对自己真正的需求认知不够,心中混乱的执念往往也会映照在生活环境中。

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扔东西”

💡
“断舍离”的热潮,从兴起到现在已经过去8年了。 这8年间,很多人通过书籍、研讨会、讲座了解、体验到什么叫“断舍离”: 斩“断”物欲 “舍”弃废物 脱“离”执念 作为这一概念的提倡者,这是极为荣幸和激动的事。三个浓缩的汉字竟有如此大的驱动力,真是令人感叹万分。“断舍离是没有错的”——自己内心藏着的对断舍离“默然的确信感”能得到印证,获得这么多人的支持,我感到无限宽慰和安心。 随着这一概念社会认知度的提升,逐渐开始有一大部分人将其简单理解成“断舍离就是扔东西呗,图个痛快”,每当听到这种说法,我心头总是涌出深深的遗憾。
斩“断”物欲 “舍”弃废物 脱“离”执念
✍️
三个方面,都挺难的🤦‍♂️ “斩断物欲”:意味着坚决地遏制和消除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拥有更多物品的欲望。它强调在心灵层面与对物质的过度渴望做切割,以避免被物质所束缚,追求更加纯粹和有意义的生活。 “舍弃废物”:这里的“废物”不仅仅指没有实际用途的物品,还可能包括那些陈旧、无用、占据空间却没有价值的思想、习惯或关系等。舍弃废物是一种主动清理和放下的行为,让生活更加简洁和高效。 “脱离执念”:执念通常是指一种强烈而固执的想法或观念,可能是对过去的遗憾、对某人某事的过度执着等。脱离执念就是让自己从这种固执和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以更加豁达和灵活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
斩“断”物欲 “舍”弃废物 脱“离”执念
当做到观念精神上的“断舍离”时,我们才能获得俯瞰式思维——高视点·宽视野·深洞察。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自在·随心”的生活之路。在这条“路”上,一定会有“怡然自得”的你。
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 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
“断舍离”则主张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斩断”“舍弃”“脱离”就属于这种减法。

第1章 你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

第1章
你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 有一个需要切实认清的现实: 我们身处“物质过剩”的世界。 明白自己“不能收拾家务”的心理机制, 重新审视自我的物质观, 为断舍离的实践活动装上助推器。
当把这些代谢产物彻底排出体外时,那种舒畅痛快感简直终生难忘。
✍️
收拾,整理完屋子后,干净,整洁了,就跟跑步分泌多巴胺一样,舒畅痛快
当把这些代谢产物彻底排出体外时,那种舒畅痛快感简直终生难忘。

我们生活在“事物随意渗入生活空间”的年代

我们生活在“事物随意渗入生活空间”的年代 当我们亲身感受到这种物欲横流的现状时,总是会下意识地责备自己。其实,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中,社会因素占了一大部分。
对居住空间的考量不足 虽然具备丰富的家装知识和收纳整理技能,但对于舒适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数量的估测和考量不足。 上个时代的价值观 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物品产出数量已非昔日能比,然而我们依然会受到来自父母或是上个时代的价值观——“太可惜了”“不能搞浪费!”的影响,因此这属于观念上的原因。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某位哲学家曾说过“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

因过度焦虑而郁闷的我们

假如杂物遍地,家里塞得满满当当,那这些杂物给人的压迫感,以及狭窄的空间带来的阻塞感会逐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思维迟钝,行动迟缓。长此以往,人们逐渐变得封闭,不想外出,进而演变成近似愤懑抑郁的状态。这种案例不在少数。
💡
结果,千惠女士突然拿起手边十几副团扇,说“这个不需要吧”,然后起身开始收拾东西了。她把塑料制的团扇通通扔掉,仅留了三副竹子制的好团扇。接着,男主人又拿出垃圾袋开始收拾自己的钓鱼器具。就这样,夫妇二人连续收拾了两天。 厨房的餐架上叠放着大量的千惠女士用于储藏自烹料理的容器。我断定“她会很难放手这些东西”,所以也没有过多地提这些容器的事情,只是稍微提醒她“有可能会掉下来,比较危险”。 当我10天后再去拜访千惠夫妇时,发现原先堆成小山一样的瓶瓶罐罐居然减少了一半。这个变化是在意料之外,我情不自禁地为她感到高兴:“千惠女士,太厉害了!” 我完全没有做过什么整理家务的指导,那为什么千惠夫妇的家能获得如此大的整理效果呢?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断舍离注重“空间”,即以空间为主体核心的思维方式——空间轴。
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
断舍离就是“生活的新陈代谢”。将生活用品的量锁定到适当程度,同时在适当时点,更换这些生活用品,这才是生活的理想状态,也是生活原本的自然状态。而这种状态也可以称为悠然有暇的美的空间。
而以物品为思考基准的“物质轴”,则是从“还能使用”这个角度考虑问题的,遮蔽了“放手不需要之物”的正当性。
说实话,保留一些箱子袋子也没关系。但是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这一层,脑中的思维顺序是“设计讲究的盒子→留下来”。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
✍️
一开始就没有断然“因为看起来将来也没有使用的需要,可以扔掉”,过后再处理的话,物品在手里就会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沉重感,带有叫作“执念”的黏着剂,其实就是对物品的定式思维。
说实话,保留一些箱子袋子也没关系。但是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这一层,脑中的思维顺序是“设计讲究的盒子→留下来”。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
✍️
区别在于是否经过审视。是看到设计好的盒子就留下来,完全未经审视的条件反射。还是看到了好的盒子,思考了自己是否真的喜欢,是否真的需要,如果买回来是否需要淘汰旧物品,有觉知的审视。虽然结果都是留下来,但是背后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层次的觉醒
说实话,保留一些箱子袋子也没关系。但是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这一层,脑中的思维顺序是“设计讲究的盒子→留下来”。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
一开始就没有断然“因为看起来将来也没有使用的需要,可以扔掉”,过后再处理的话,物品在手里就会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沉重感,带有叫作“执念”的黏着剂,其实就是对物品的定式思维。

家里家外·情绪反差的痛苦

越是陷进这种虚妄的幻影世界,就越会脱离现实,只能看见自己想要看见的东西,而对其他现实中的事物视若无睹。
✍️
人们在精神层面过度沉迷于某种虚幻的想象或执念时,就如同被无形的枷锁束缚,无法真正地面对和接纳现实。 陷入虚妄的幻影世界,意味着无法割舍对这种虚幻满足的依赖,从而忽视了现实中真正重要和有价值的事物。 执着于过去的回忆、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者是对某种理想化状态的过度追求。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清晰地辨别哪些是真正有益于我们成长和幸福的元素,果断舍弃那些虚幻的、消耗我们精力却无实质意义的精神“杂物”。
越是陷进这种虚妄的幻影世界,就越会脱离现实,只能看见自己想要看见的东西,而对其他现实中的事物视若无睹。

“无法放手”的人有三类

。 执着过往型 这类的人总是珍藏了很多以前的相册、信件、纪念品等旧物。他们不愿意直面现实,总是沉湎于过去快乐的时光。
✍️
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执念,断舍离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释怀,放下
。 执着过往型 这类的人总是珍藏了很多以前的相册、信件、纪念品等旧物。他们不愿意直面现实,总是沉湎于过去快乐的时光。
这三种类型的人共通的一点就是“对时间的意识比较淡薄”。
这类的人由于工作繁忙,待在家中的时间短,不会认真地做家务。还有很多是对家庭和家务有情绪,不想待在家中,只想埋头工作。另外,看到家里乱七八糟,心情特别差,更是不愿意待在家中,陷入了不良循环。但是一旦开始收拾整理后,对物品本身并无多少执念,会整理得干净利落,不会犹豫拖沓。 执着过往型 这类的人总是会收集和珍藏很多现在不用的旧物,小心翼翼地保留着以前的相册或是奖杯奖牌,以及带有过往回忆的信件、照片等小物件。他们总是沉湎于过去快乐的时光,而不愿意直面现在和现实,这种类型也和逃避现实型有关系。   忧虑未来型 这类的人总是不停地为将来的事情忧虑,不停地为将来储备东西。眼睛只盯着“某些东西没有,自己将来必定会发愁”,过多地囤积手纸等日用品。未雨绸缪并不是不好,但反应过度会给日常生活带来焦虑。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放手的自由 保留的自由 取舍选择的自由
如果你不想再吃了, 如果肚子已经吃得饱饱的, 那就应该放下碗筷,不多吃也没问题。 因为,吃不吃饭我做主。
✍️
杜绝暴饮暴食,以我为先,我是主体,避免因为不吃可惜了,剩下浪费了的念想
如果你不想再吃了, 如果肚子已经吃得饱饱的, 那就应该放下碗筷,不多吃也没问题。 因为,吃不吃饭我做主。
💡
那时候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人会难过。但是想扔的东西扔不得,会更痛苦。 再说一个听起来不太恰当的例子,在我们还是个婴儿时,想哭的时候可以尽情大哭;想吃奶的时候,可以用力吃奶;想拉屎撒尿的时候,谁也管不了。无论“获取”还是“排出”,都不存在任何阻碍。 然而,当我们长大后,被断掉爱喝的母乳,被去掉尿不湿,不得不自己控制排泄的欲望和时间。我们被放逐到“规矩世界”的条条框框之中,缩头缩脑、畏首畏尾地学会了忍耐。 孩童的世界有孩童的规矩和不自由,少男少女的世界有少男少女的规矩和不自由。已经淹没在忙碌的成人世界中,遗忘了少年时光的我们,其实在心海最深处的岩石上,依然留着童年时期的“不自由”的刻印。
那时候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人会难过。但是想扔的东西扔不得,会更痛苦。
在我们的居所,堆积如山的“收拾不了”的杂物本身就是人类“物质轴”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也是在“不能胡乱排出”“不可任性”这种潜意识下的自我约束的表现。
你自己的东西,如果你认为它对你已经没有价值了,感觉已经不适合你、不会给你带来好心情了,你完全可以自由地处理它,不必在意任何人的眼光,没有必要为东西本身留情。

第2章 这就是断舍离的工作机制

在对居所杂物进行断舍离的同时,脑中也要进行断舍离的作业,即进行思想观念的整理。这样可以对我们自身进行“体质改善”,改变我们无法放手,总是囤积货物的毛病。
观念上的断舍离 1.认识现状 2.停止自我否定 3.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杂物上的断舍离 1.拿出杂物,俯瞰 2.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3.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4.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5.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收纳指南 1.“三分法” 2.“7·5·1法” 3.“1 out 1 in法” 4.“one touch法” 5.“自立·自由·自在法”
当我们决心进行断舍离时,最先应该做的是什么? 答案就是把衣柜、壁橱、抽屉等所有的收纳容器的盖子打开,让平时看不见的东西全部展现在眼前。
因为,人本身有一种倾向——总是看不见不想看见的东西。比如说“不想看见堆在柜子里的东西”“不想看见电视机后的灰尘”等,我想你应该懂我的意思。
✍️
把自己不想看见的东西让自己不得不看见,这样就能让自己做断舍离的取舍。
因为,人本身有一种倾向——总是看不见不想看见的东西。比如说“不想看见堆在柜子里的东西”“不想看见电视机后的灰尘”等,我想你应该懂我的意思。
登山新手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掌握登山的距离和时间,准备必要的工具,确认路线,等等。家务上,就是掌握家里物品的数量质量,观察东西是否过剩的现状。
而男性则简单地直接理解为“不收拾”,并没有添加什么个人情绪在其中。
只有摆脱这种自罚性的思维倾向,不再去否定自我,才能实现思维观念上的断舍离。
这种模模糊糊的念头可以帮助我们回到人生的原点——“我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也会变成我们实践断舍离的原动力。
💡
因此,在开始实践断舍离时,要在计划的时间内从少量的、小单位的着手。单位越小,将物品从收纳柜取出来所花的时间就越少。 这种小单位量的断舍离持续下去,不久就会变成大单位量的断舍离。 杂物上的断舍离2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断舍离将家里大量的杂物,通过三层“筛子”进行选择取舍。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居住空间里的东西,其中80%是忘却物,目前在使用的东西只占了20%。”更不用说平常基本上不怎么开的壁橱和抽屉,里面的忘却物比率甚至超过了80%。
下页图中的横轴为“重要度轴”,纵轴为“时间轴”,两轴相交的原点,前者为“自己”,后者为“现在”
我们在不知不觉间把“重要度轴”偷换成以他人价值观为基准的“他人轴”。价值核心变成了以“物品”为主题的“物质轴
在处理掉垃圾·废品之后,有意识地按照自我轴和时间轴进行杂物的取舍,就能在大量杂物之中锁定那些对“现在”的“自己”必要的东西。
这三类人有一个共通点——没有活在“现在”。总是不断感叹着“太浪费了”和“以后可能会派上用场”,意识总是徘徊在过去或是将来,却没有脚踏实地正视眼前的问题,以至于人生的“现在”成为一个空洞。
不要从频率,而要从和自己的“关联度”的视角进行判断。
我们在取舍时,往往容易优先考虑物品的利用价值或角色作用,但实际上,物品的“活用价值”得以实现是以物品与我们生活的“关联度”为前提的。
✍️
那种物欲,占有欲,会随着时间的沉淀逐渐淡化的,有一段时间买鞋,买电子产品,纠结,精挑细选很久很久,可过了段时间,这些东西也不是必需品,欲望没有那么强烈了~
我们在取舍时,往往容易优先考虑物品的利用价值或角色作用,但实际上,物品的“活用价值”得以实现是以物品与我们生活的“关联度”为前提的。
总是以他人为价值标准,而让自己牺牲了很多。
最后,幸小姐终于处理掉了大量的让她心累的餐具,她的生活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第三层筛子就是“必要·合适·愉快”的视点。
具体是指自问自答“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是必要的吗?是否适合我?使用起来是不是心情愉快?”。这种自问自答的时间轴毋庸置疑就是“现在”。
反过来,对“现在”的我来说,那些“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应该处理掉。从以下三个视角对杂物进行选择和抛弃时,全部调动自己的知性、感受和感觉。 不需要的东西 东西使用起来很便利,虽然没有坏,但是丢了也不发愁。 不合适的东西 以前很重要,但是对现在的我不合适。 不愉快的东西 长时间使用,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和不快情绪。
这些东西不过是“有的话确实比较便利,没有的话也不会太发愁”而已。
“忘却物”的判别比较简单。只需要“集体面试”,整块地进行大规模清除就行。而像“留恋物”这种“爱管闲事的大叔”,就需要“个别面谈”,从“必要·合适·愉快”三个角度进行判断后再做处理。
✍️
很有意思
“忘却物”的判别比较简单。只需要“集体面试”,整块地进行大规模清除就行。而像“留恋物”这种“爱管闲事的大叔”,就需要“个别面谈”,从“必要·合适·愉快”三个角度进行判断后再做处理。
💡
[插图] 杂物上的断舍离5 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清除忘却物,抛弃留恋物,筛掉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 到了这个阶段,家里的杂物量应该已经压缩很大一部分了。
清除忘却物,抛弃留恋物,筛掉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
✍️
物质是客观的,其实是过不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内心好几个小人和你纠缠~
清除忘却物,抛弃留恋物,筛掉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
断舍离虽没有什么规则指南,但能提供“自我轴”“时间轴”和“必要·合适·愉快”等新的思考方式。
杂物的“自立·自由·自在”的状态也会有利于它的主人 “自立·自由·自在”地生活。

有心无力时,先找“出口”

断舍离把我们的生命分为三块——肉体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者是我们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 肉体生命是作为生物的人的生命。 社会生命是对归属和被承认的欲望。 精神生命是对智慧、美、沟通的渴望。 我们常常认为只要肉体生命存在,就是活着。假如这个论调是真的,那么就不会有人因为被解雇而痛苦自杀,也不会有人因爱而身心疲惫走向生命尽头。

第3章 断舍离改变人生

舍得便是获得。 复位人生。 做出最适合当下的选择和决断。 重拾自信心。 成就自在·从容的人生。
虽说要求“摆脱执念”,但心里还是“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欲求满满,丝毫没有甩掉物欲、贪食的想法,“断行”对我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没有认真地学习过“断行”,自己很快就投降了
扔掉一件无用物,就多一点空间。 扔掉一件多余物,就少一份负担。 扔掉一件废物,就恢复一丝清爽。
“通过处理多余的杂物,来摆脱执念,恢复自我,发展自我”,这种自我探查法被叫作“断舍离”。

摆脱过剩执念,减轻心灵负重

摆脱过剩执念,减轻心灵负重
大多数东西都带有一种叫“执念”的黏着剂,当我们看见它们时,这种黏着剂就反射性地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这就形成了“执念心”。
“对现在的自己来说,附着在物品上的沉重的‘执念’是不需要的。”——怀着这种态度处理杂物,会让物品和内心产生更剧烈的联动性。当处理掉作为情感依附的物品后,上面附着的情感越是沉重,内心就越能感受到什么叫轻盈。 从表面看来,我们丢掉的是杂物,但是同时我们丢掉的还有看不见的世界里——内心的“多余的执念”。

获得深刻的智慧

所有的这一切,达到临界点时,空间、时间、心灵都无法正常工作,因此要尝试做“减法运算”,排除阻塞物,恢复流动性。这种流动的感觉正是我所体验的清爽感的本源。

提高选择·决断的精度和行动速度

只有不断地处理掉那些不需要的东西,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专注于那些“生活关系度高=喜爱”的物品,从而逐步形成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路线。
Step1“关联度的质量”上升,带动“思维的质量”上升。 处理掉不需要的物品,专注于那些与自己生活关联度高的物品上,思维和观念就会越发清晰明确。 Step2“思维的质量”上升,带动“行动的质量”上升。 思维流畅无阻,会让我们针对“现在·这里·自我”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 Step3“行动的质量”上升,带动“结果的质量”上升。 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后,也能快速地获得成果,提高决断的精度。

引导现在的自己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与决断

💡
修行僧人为“生活” 当我想到这一点时,就想立刻飞奔回家,想在自己家里重现这种感觉。 其实,重现类似高野山上感受到的令人神清气爽的“场”和“空间”,并不需要过多的设备和昂贵的家装,只需要有“空间”的“留白”以及不由自主想深呼吸的“空气感”就足够了。 千真万确。 在高野山上的那段体验,让我深刻感受到“空间”原本的力量。断舍离的结构也逐渐清晰,这是一段无比宝贵的经历。 至于从高野山回来之后,断舍离的速度急剧提高更不用说了。 当时,我自认为已经透彻理解减少物量的重要性了,现在想来自己不过仅仅从“舍弃或不舍弃”的物量角度看事物。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并非不重要,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

沟通力显著提升

“人”在日语中被译为“人間”,其中的“間”即为简体字的“间”,换句话说,单单一个“人”字,并不完整,有了“间”之后,才真正成为“人”。
✍️
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处于各种关系和空间之中,“間”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关系等。只有在这些“间”中,人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得以真正体现和完整呈现。
“人”在日语中被译为“人間”,其中的“間”即为简体字的“间”,换句话说,单单一个“人”字,并不完整,有了“间”之后,才真正成为“人”。

第4章 断舍离,怡然生活

“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镌刻心中, 不断地深入断舍离, 找回自由呼吸的美好空间, 怡然自得地享受人生。
只进不出的空间,会让我们的生活停滞不前。
当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时,我们马上想到要给灾区“送吃的喝的”,很少人会想到“送厕所”。这也是因为我们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获取东西”上。
✍️
嗯,有道理
当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时,我们马上想到要给灾区“送吃的喝的”,很少人会想到“送厕所”。这也是因为我们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获取东西”上。
💡
因此,夸张点说,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总把衣柜、壁橱、天花板顶、地板下等都当作了垃圾放置场”。 也就是说,住所出现“排泄”阻塞后,住在这里的人也变得散漫、没有精神,总是提不起劲儿投入生活。结果,生活变得越发无聊和枯燥。如果到这种地步,已经谈不上“怡然自得的生活”了,并不是“收拾收拾家务”就能解决的了。 除了杂物,“排出”的“出”对感情生活也很重要。 两者看起来不同,其实本质是相通的。下面是一位断舍离实践者的故事。 体验谈9 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才不会被他人的观念所左右 断舍离大会上有各种各样烦恼自己“无法放手杂物”的人前来参加,其中有一位叫作早智(匿名)的女士,从她灰暗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她内心非常苦恼。
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才不会被他人的观念所左右

获得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相”也指从“看得见的世界”的相关信息来判断其背后“看不见的世界”的状况
生活产生“流动感” 人生出现新陈代谢 明白了舍弃的辛苦,就更慎重地对待获取 有意识地入手对自己发挥更好机能的东西 不久,物品量压缩成适度,生活范畴也得到最优化

断舍离,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我们把烦恼的种类进行大致分类,分为以下三种: 金钱 健康 人际关系

在必要的时刻,能获得必要的东西

我经常在采访和讨论会上被人问道“有没有扔掉东西后会发愁的事情呢?”我常常这么回答: “请试着先扔掉东西,再发愁吧。”
我认为一定程度的负荷是提高自信心的一种方法。在那些认为人生就应该事事准备万全,才能预防“万一”的人看来,这种思维方式可能比较极端。但是,人总是通过失败才能有所觉醒,才能掌握要领不再重蹈覆辙。

用心珍惜当下的人·事·物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 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 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
断舍离的最高境界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 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 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不断地追寻“出”之美学

断舍离是在“出”的思维的引导下,将物质、空间乃至自我内心精简化,让“此时此地的我”焕发人生光彩的“美学”。
✍️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 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 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断舍离是在“出”的思维的引导下,将物质、空间乃至自我内心精简化,让“此时此地的我”焕发人生光彩的“美学”。

点评

✍️
经典摘要《断舍离》 1、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2、保持审美的品格,比单品不重复更重要 3、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 4、“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5、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6、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 7、先从将来也用不上的东西开始处理 8、只有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感觉和感受,才能看清楚哪些东西是“不合适”“不愉快”的 9、同一作用的东西选取最好的留下 10、买东西是选取质量最好、自己最喜欢的 11、买东西买质,不买量 12、遵守“处理一个,收纳一个”的原则 13、分类别整理好 14、从小地方着手 15、一放手,减压力,笑容多 16、为了真真正正地下定决心“不再买东西”,我们要下狠心,让自己真真切切地记住这种“痛苦”,不再重蹈覆辙 17、舍得难舍的,获得应得的 18、“有舍,便有得”,是千真万确的。断舍离,人生新陈代谢的催化剂 19、断舍离,是清爽流畅感的“场”“空间”“时间”的创造方法 20、人际关系无论是双方距离走得太近还是太远,接触频率太高或是太低,都会出现问题 21、越是亲密的关系,双方越要有意识地保持恰当的时间和空间的密度 22、只进不出的空间,会让我们的生活停滞不前 23、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才不会被他人的观念所左右 24、明白了舍弃的辛苦,就更慎重地对待获取 25、有意识地入手对自己发挥更好机能的东西 26、不久,物品量压缩成适度,生活范畴也得到最优化 27、不管自己多介意别人的东西,也不要随意地处置 28、自己心情愉快地对自己的东西进行断舍离 29、对别人抱有期待,或是要责备别人时,要立刻意识到“首先自己要做好!”,主动地开始行动 30、只保留自己喜爱的物品其实就是提升花费的时间、精力的质量 31、以“坦然和真诚”面对自我和他人 32、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 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 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33、东西越压缩,就越激发对当下的人·事·物的珍爱之心
✍️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 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 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 消费型社会里洪水般的物量 物品被过度制造、被过快流通的物理性原因。
Loading...
Alan_Hsu
Alan_Hsu
许心志我在 蓝湛阔天海 中定自主宰
统计
文章数:
176
Latest posts
python中 self cls的区别
2025-1-11
2025_周报 #01
2025-1-5
2024_年终总结: [代码与咖啡]打工人的漂流记
2025-1-4
2024_半年总结_工作篇
2025-1-4
🎄✨ 圣诞特辑 | 美食简餐 🎁🍷
2025-1-3
基于大模型搭建本地私有化知识库的搭建与研究
2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