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Cover
Date
Categories
个人成长-沟通表达
ISBN
BookId
908306
ReadingTime
3时53分
Status
读完
Author
王小圈
Rating
68.89999999999999%
Sort
1717675323
Progress
99
intro
category

内容简介

✍️
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充满正能量☀️
有趣是对个人魅力的最高评价。我们能判断什么人有趣,却很少能说出有趣是什么。

前言

1.有趣=interesting,即如何“让人觉得有趣,让别人对我产生兴趣”。 2.有趣=interested,即如何“让我认为活着挺有趣,让我对生活感兴趣”。
✍️
“有趣”的不同维度和重要性,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是对外在的人际互动还是对内在的自我认知和生活态度,让自己变得有趣的同时,也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乐趣。
1.有趣=interesting,即如何“让人觉得有趣,让别人对我产生兴趣”。 2.有趣=interested,即如何“让我认为活着挺有趣,让我对生活感兴趣”。
💡
一位优秀的演奏家、舞蹈家、画家、运动员在他施展这项技能的时候,施展的不仅仅是技能本身,还有他对世界的认知,他对人生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有趣”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一种技能。 是技能就可以学习。 “有趣”是最艰难的技能,我们对“有趣”有着语言学上的统一理解,却几乎无人说清“有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特质。你也无法通过一套考纲、两本教材、三个学分、每周四堂课获得“有趣”的学分。 “有趣”又是简单的技能,因为“有趣”这个特质本身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我们可以通过捕捉“有趣”的片段,抽丝剥茧地分析有趣的理念,然后陷入这个领域不可自拔——你甚至不需要学习,就像你不需要学习打游戏就会追到满级。
“有趣”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一种技能。
✍️
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态度
“有趣”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一种技能。
✍️
总的来说,这段内容深刻地剖析了“有趣”的不同维度和重要性,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是对外在的人际互动还是对内在的自我认知和生活态度,“有趣”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它提醒我们要不断努力,让自己变得有趣的同时,也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乐趣。
“有趣”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一种技能。

第1章 有趣是一场令人愉悦的意外

💡
倾国倾城的美人,妆成每被秋娘妒;叱咤纷纭的名将,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一掷千金的富豪,亦有人不屑一顾;唯有一个人的有趣,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有趣”是对一个人个人魅力的最高赞赏。 当我们夸一个人聪明,其实夸的是他祖传的DNA。 当我们夸一个女子美貌,其实夸的还是DNA,或是夸她的整容医生艺高人胆大。 当我们夸一个人有钱,其实是一种对强者的崇拜。当代大多数人的生活情景中,钱是衡量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虽然在人类历史上,有钱成为成功者的指标还没几年工夫。两百年前,欧洲人更热衷勋爵,中国人更热衷功名,有钱只是社会地位高的“结果”而非“原因”。
当我们夸一个人聪明,其实夸的是他祖传的DNA
✍️
哈哈哈,有趣
当我们夸一个人聪明,其实夸的是他祖传的DNA

1.1 无聊,一场悄悄袭来的现代瘟疫

当一个理性的人在选择要不要做一件事时,他会先在心里列一个等式: 付出=回报?
高付出高回报:称之为“正事”。 低付出低回报:称之为“消遣”。 高付出低回报:称之为“倒霉”。 低付出高回报:称之为“幸运”。
消遣的回报则来得更明确也更迅速,很多消遣的回报基于感官刺激。当人接受的刺激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烈时,对感官刺激的敏感度就会下降,变得迟钝,这时就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才能引发快感,导致人对刺激的反应更加迟钝,陷入一个死循环——成瘾性药物就是这样伤害人类的。
当一个人既不愿意为“正事”付出太多,又嫌弃“消遣”回报太少时,一种困惑、迷茫、犹疑、不悦的感觉就出来了,我们称之为——无聊。
✍️
选择的可能性太多,纠结的心理油然而生,感受深的一件事是,每次去停车场如果发现好多停车位,就庆幸又纠结,该停哪个位置,哪个位置最好最方便🤔😂🤣
当女生只有7件服饰时,只需要考虑气温轮着穿就行了,没有太多纠结的余地。
人们常说:“有的选总比没的选好。” 但事实上,人似乎天生回避选择。因为当人可以自主选择的时候,往往意味着要自己为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 小明:“我们去哪儿吃饭?”
✍️
住酒店时时常这样🤣
80后往往有这个体验:拿着遥控器转完一轮200个电视台的节目,又回到第一个频道——这种无聊,你感觉到了吗?
人类幸福的两大死敌——痛苦和无聊。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对立关系。一重是外在的,属于客体;另一重则是内在的,属于主体。外在的一重对立关系其实也就是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无聊。因此,我们看见劳动阶层与匮乏——亦即痛苦——进行着永恒的斗争,而有钱的上流社会却旷日持久地与无聊进行一场堪称绝望的搏斗。
有足够视野的人才会无聊。 无聊只是表象,实质是一个有智慧的大脑忍受不了精神的空虚。这个“空虚”与否的判定,基于一个相对值,而非绝对值。
✍️
也是一种能量不守恒,付出与回报,也或是能力与事情的不匹配,都是一种无聊
有足够视野的人才会无聊。 无聊只是表象,实质是一个有智慧的大脑忍受不了精神的空虚。这个“空虚”与否的判定,基于一个相对值,而非绝对值。
✍️
“人生三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见山是山”代表着人生初始阶段,对事物的认知较为单纯直接,看到什么就认为是什么,没有过多复杂的思考和感悟。 “见山不是山”则是在经历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思考后,开始对事物的表象产生怀疑和探究,意识到事物往往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不再仅仅局限于表面所见。 “见山还是山”是在经历了前面两个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回归,此时已经有了深刻的洞察和领悟,能够穿透表象看到本质,但同时又能以一种平和、豁达的心态去看待事物,接受其本来的样子。 这三境界体现了人们在认知和感悟世界过程中的递进与升华,反映了人生不断成长和成熟的历程。它提醒人们要保持对生活的探索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精神境界。
人生三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1.2 有趣是个什么东西

“有趣”可分为两个维度。 1.作为interested解读,自我审视的视角中:我是否对生活有兴趣? 2.作为interesting解读,他者观察的视角中:在他人眼里,我是否有趣?
✍️
一种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自身的内在驱动力 另一种则是与外界建立良好的链接与互动
“有趣”可分为两个维度。 1.作为interested解读,自我审视的视角中:我是否对生活有兴趣? 2.作为interesting解读,他者观察的视角中:在他人眼里,我是否有趣?
💡
譬如旅途往往让人感到无聊,因为人想要的是目的地,上路只是为了达到目的地不得不做的事。倘若舟车劳顿后发现白来一趟,大概是无聊中的无聊了吧? (徽之)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 ——《晋书·列传第五十》 翻译: 王徽之曾住山阴,一日夜里大雪初停,月色清朗,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他独自饮酒咏左思的《招隐诗》,突然想起戴逵。彼时戴逵在剡溪,便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晚才到,到戴逵门口不再上前反而返回。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
life is not what you have gained, but what you have done!
把过程当作目的,在无聊中寻找意义。
💡
我想瘦,所以去跑步——这会让跑步变得很无聊。 我觉得跑步很爽,所以去跑步,一天不跑我就难受——这会让跑步变得有趣。 我想考六级,所以去背单词——这会让英语变得很无聊。 我喜欢英语,没事就翻翻原文小说——这会让英语变得有趣。 [插图]
这些结果让人觉得人生凄凉,但如果我们由衷地关注事情的过程,便会释怀。
✍️
专注过程,即是专注于当下的当下
这些结果让人觉得人生凄凉,但如果我们由衷地关注事情的过程,便会释怀。
好一个“何等的风光”!
人们一般不喜欢看广告,于是有了软文,拐着弯夸产品好。当软文没有被发现是软文时,因其无功利性,会比广告更吸引人。但一篇再有趣的文章,若一旦被发现是软文,就像吃饭吃出一只小强脚一样让人觉得恶心。所以现在出现了一类很受欢迎的广告风格——“神转折”风格。
在自己眼中,生活是否有趣?”这个问题来自自我审视的视角,得看每个人对有趣的定义如何。 “在他人眼中,我是否是一个有趣的人”来自他者的视角,意味着“有趣与否”得看他者本身是怎样的人
✍️
在自己眼中,生活是否有趣?”这个问题来自自我审视的视角,得看每个人对有趣的定义如何。 “在他人眼中,我是否是一个有趣的人”来自他者的视角,意味着“有趣与否”得看他者本身是怎样的人
在自己眼中,生活是否有趣?”这个问题来自自我审视的视角,得看每个人对有趣的定义如何。 “在他人眼中,我是否是一个有趣的人”来自他者的视角,意味着“有趣与否”得看他者本身是怎样的人
“逗比”激发的是人的感官和情绪;而“有趣”是一种精神享受,激发的是人的思考。
✍️
感官和情绪如烟花一样,一瞬间被激发,一瞬间消逝,干脆利落;但精神享受和思考,像樟脑丸,绵延不断持续许久,在你的回忆中留下淡淡的味道。
“逗比”激发的是人的感官和情绪;而“有趣”是一种精神享受,激发的是人的思考。
“有趣”是指对方能给予自己精神享受和深入思考,且对方的格调在自己格调的上限附近。 “逗比”是指对方能娱乐自己,且笑点在自己格调的中心线或下限附近。 “幽默”则是笑点的统称,格调相对高的幽默可以归入有趣,格调相对低的幽默可以归入逗比

1.3 观察和想象:视角中分裂的对方

我们刚刚提到“有趣”首先是一种意外。意外即相对“意料之内”。“意料之内”即观察者对“被观察对象”的预期,“符合预期”即意料之内。
如果你对他人的“观察”大幅度超过“预判”,就意味着对方给予你大量“意外”的空间,如果这些意外是令人愉快的,那他在你眼中,就是个相当有趣的人。
要做到“观察”超出“预判”,只有两个办法: 1.优化自己的观察。 2.降低对方的预期。

2.1 披萨,到底是不是大饼

人之初,性本懒。添加新的理式相当于在硬盘上新建文件夹。
✍️
转,我这里有点懂了,为什么老感觉自己思维简单,就是思维比较懒惰,学习一件新的事物,不愿意“建档”,而是归入到自己1比较熟悉的概念下来,再遇到的时候就用自己熟悉的概念来概括。但是档案袋建多了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力,再遇到相似概念的时候你会有很多可参照的模型。
人之初,性本懒。添加新的理式相当于在硬盘上新建文件夹。
✍️
很有趣
她的“大饼”文件夹里类型太多,管理起来太麻烦了,为了省力,她新建了一个叫“披萨”的文件夹。
✍️
有趣
你问我披萨到底是不是大饼,我说这因人而异。说“披萨是大饼”既没有侮辱大饼也没有瞧不起披萨,更没有损了格调丢了情怀,这主要看个人对信息处理的需求。
一个理式中只有“黑”和“白”的人,想不到灰色地带。一个理式中只有“是”和“非”的人,想不到大道中庸。一个有趣的人,眼中的世界绚丽多彩,而一个二元视角的人就如活在黑白照片里。

2.2 审美,到底审的是什么

💡
2.2 审美,到底审的是什么 美学(Aesthetics),源自希腊词根,原意为“察觉,感觉”。美源于人的观察,甚至可以说“美源于审美”。宇宙浩渺灿烂星空,天地壮阔四季流转,若无一双审美者的眼睛,那仅仅是一种“存在”而已。同样,环肥燕瘦朱颜白发,若无一双审美的眼睛,也仅仅是一种“存在”。 关于什么是“美的本质”几千年来争论不休,但对于小一点的话题,譬如“什么是美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似乎都有比较统一的答案。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
美学(Aesthetics),源自希腊词根,原意为“察觉,感觉”。美源于人的观察,甚至可以说“美源于审美”。宇宙浩渺灿烂星空,天地壮阔四季流转,若无一双审美者的眼睛,那仅仅是一种“存在”而已。同样,环肥燕瘦朱颜白发,若无一双审美的眼睛,也仅仅是一种“存在”。

2.3 “城会玩”,玩的是什么

第一步,把日常生活解构。 第二步,把解构后的生活重新拼接、组装。
✍️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第一步,把日常生活解构。 第二步,把解构后的生活重新拼接、组装。

第3章 兴趣是天生的,无聊是被逼的

成人世界如那两个陌生的文字渐渐退去神秘的光环,一眼就能断句,一眼就能看穿,成为一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招牌的一部分。

3.1 好奇心的重塑:朝闻道夕死足矣

一个人如果学识不够深,理解力不足,很容易在学习上缺乏精耕细作的耐心。当他熟悉这个世界后,好奇心的半径就会收得很窄,这会导致两个结果:
重复的生活模式会钝化人的感知能力,沉重的精神压力会压缩人的生活空间。
✍️
重复的生活模式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机械和单调之中,缺乏新鲜感和变化,久而久之会让人对周围的事物变得不敏感,难以敏锐地察觉到细微的差别和美好,从而钝化了感知能力。 沉重的精神压力会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让人时刻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无暇去充分体验和享受生活,仿佛生活空间被不断挤压,使人感到压抑和窒息。
重复的生活模式会钝化人的感知能力,沉重的精神压力会压缩人的生活空间。

3.2 越长大越无聊:自戕式发育

✍️
转,读书,就是我从现实枯燥乏味的生活中,点起的明灯,让我可以穿梭于不同的时空,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感悟不一样的境界。
3.2 越长大越无聊:自戕式发育
这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吧。 正如速度能扭曲钟表的时间,趣味也能扭转人脑海中的时间——
我交的朋友,曾经囊括富二代白富美扫地阿姨小太妹,玩得好的渐渐只剩下几个生活状态和我差不多的人。 我没有特别去改变什么,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变成了这样。再过几年,大概就会自动成为中二小说中“无聊的中年人”吧。
1.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小范围的领域内,自得其乐,成为旁人眼里的怪人。如果这个怪人颇有才华,在领域内小有所成,那就会变成一个受人尊敬的怪人。 2.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小范围领域内精进,也无法分散到其他领域,空有注意力而无注意的对象,成为一个觉得生活很无聊的人。
✍️
注意力需要有合适的投向和目标,否则会导致负面感受,熵增,陷入空虚和无聊的状态
1.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小范围的领域内,自得其乐,成为旁人眼里的怪人。如果这个怪人颇有才华,在领域内小有所成,那就会变成一个受人尊敬的怪人。 2.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小范围领域内精进,也无法分散到其他领域,空有注意力而无注意的对象,成为一个觉得生活很无聊的人。
从全球范围内看,不是因为生活环境被污染了导致癌症越来越多(虽然也有这个因素,但这不构成主因),而是其他致死病现在更容易被预防或治愈,只剩下癌症了。比如古人因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概是:营养不良、细菌感染、传染病等,现在我们有食物有抗生素有疫苗,就能活久一点,就更容易遇到癌症这个老年病。
无聊是现代病,是文明病,是社会发展病。如果你觉得无聊,说明你至少过得还不错。
✍️
有趣也讽刺
无聊是现代病,是文明病,是社会发展病。如果你觉得无聊,说明你至少过得还不错。

3.3 像哲学家一样观察世界:视角陌生化

像哲学家一样观察世界:视角陌生化
✍️
通过视角的陌生化,我们可能会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隐藏的关联以及未曾意识到的可能性。 比如,我们可能会重新审视日常物品的用途和价值,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根源和逻辑,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和行为模式。这种陌生化的视角能让我们从僵化的思维中跳脱出来,以更加开放和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世界,激发新的思考和感悟,也许还能引领我们走向新的发现和创造。它提醒我们不要被固有的认知所束缚,而要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像哲学家一样观察世界:视角陌生化
潜意识里我会用“与周末的距离”来给周一到周五添加不同的情绪色彩,比如周一是严肃冰冷的,周五是温暖欢乐的,周三是不尴不尬的。因此以周为工作周期的人很少会记错今天是周几,但容易记错这个月是几月份,乃至今年是几几年。
当日常生活成为习惯,当生活成为一种惯性,不再是“我在做事”而是“事情在推着我”,就无法给“有趣”这种体验留下足够的空间。今天的体验都是昨天体验过的,已知的世界又有多少意外可言?
✍️
当一切变得太过习惯和机械,我们仿佛只是被动地被生活推着走,每天重复着相似的体验,就如同在一个封闭的循环中,很难有令人惊喜的意外出现。 以主观能动性去尝试新的事物,让生活重新充满未知和可能,从而为“有趣”腾出空间,让自己保持活在拉伸区的边缘
当日常生活成为习惯,当生活成为一种惯性,不再是“我在做事”而是“事情在推着我”,就无法给“有趣”这种体验留下足够的空间。今天的体验都是昨天体验过的,已知的世界又有多少意外可言?
💡
说到底自食其力是一种输出劳动并变现的能力,可惜在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以及文学艺术这些形而上的领域,并不是随时都有人有足够的远见愿意为之付费,换言之,变现不易;另一方面这些领域的大神往往天赋异禀想法清奇,对“现”没什么追求,或是品味独特,不需要“现”。 正是有人剥离了这种劳动和变现之间的关系,把劳动真正变成了一种纯粹精神需求,而不是变现手段,他们投入以极大的热情,收获以极高的成就。他们可以是贵族,也可以是平民,可以是领着家族信托基金的二代三代,也可以是不善劳作穷困潦倒的天涯沦落人——只要他们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虽然不一定愿意使用这种能力)、心中有着自己的健康追求、不伤害他人(譬如“啃老族”需满足“老人愿意被啃”这个前提,否则便是伤害老人),我们作为路人其实无须太过指责。
当我们遇到司空见惯的观念,遇到熟视无睹的社会现象,若能像第一次看到时一样,多想一想为什么,多多少少能发现一点“意外”。
排队、便秘、洗澡的时候不妨扪心自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
我们需要偶尔把自己陌生化。把自己当作一个客体去看待、去围观,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状态,会发现很多很多问题。 如果你觉得陌生化后你的生活是荒谬的,那说明你已经偏离自己想要的轨道了,早发现早治疗,可能还有救。
✍️
我为什么在这里?我为什么在深圳而不是北京上海,而不是马尔代夫,而不是我的老家?我为什么四点钟在公司加班而不是睡觉?我为什么在这家公司上班?我为什么在这个行业?我喜欢的事情不是读书和写作吗?我为什么在写数据分析报告?我就这样想了一会儿,等到五点钟的时候,我已经准备辞职了——本人对鸡汤免疫,所以我说的“准备辞职”的意思是“开始找合适的下家”,而不是裸辞。“理想”很重要,“吃饭”更重要。 排队、便秘、洗澡的时候不妨扪心自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  我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这符合我的预期吗?三年前的我会预期现在的我吗? 我为什么在做这个工作?每天醒来一想到要上班我是头疼还是开心? 此时此刻我为何在此地做这件事情?我为什么在准备考研,我真的想考吗,还是只是不想上班? 我为什么在经历这段感情?我真的喜欢这个人吗? 或者,这些都只是一种习惯?
我们需要偶尔把自己陌生化。把自己当作一个客体去看待、去围观,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状态,会发现很多很多问题。 如果你觉得陌生化后你的生活是荒谬的,那说明你已经偏离自己想要的轨道了,早发现早治疗,可能还有救。

4.1 无知是最大的不自由——信息储备能力

✍️
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它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死人不会说话),那么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 比如在研究一些成功案例时,人们往往只看到了那些成功的幸存者,而忽略了大量失败的案例,从而得出一些不准确的结论或经验。 在很多领域都可能出现幸存者偏差现象。例如在战争中,人们可能只看到活下来的勇敢战士,而忽略了那些同样勇敢却牺牲的人;在商业中,可能只关注到少数成功的企业,而忽视了众多失败的企业。 认识到幸存者偏差的存在,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和分析现象,避免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
放在个人身上,电竞选手、网店店主、网文大大、网红直播也是类似行业。这些行业一旦成功,收益很高,差别就在于投入。比如演员和网文作者这两个行业,看上去很风光,真心是因为幸存者偏差——不风光的你根本看不到。
无知是最大的不自由。你知道的有效信息越多,你的选择余地越大;你的知识储备越广,你的思想就越自由。知识储备,是构建精神世界的基石。 知识储备的获得渠道很多,主要渠道不过三种:历练、阅读、交友。
把重复的日子投入到不重复的实践中,人生体验会增加得更有效率。年轻就该出去“浪”,没见过“大风大浪”,如何在年老时有脸说“平淡是真”呢?
✍️
所谓的“大风大浪”,只有经历过这些,在年老时回顾往昔,才更有底气去说“平淡是真”,那是在经历丰富之后的一种感悟和沉淀,而不是从未经历过精彩就空谈平淡。
把重复的日子投入到不重复的实践中,人生体验会增加得更有效率。年轻就该出去“浪”,没见过“大风大浪”,如何在年老时有脸说“平淡是真”呢?
从量上说,我们很有可能胜出父辈。但从质上说,就很难比较了,有以下两个问题—— 1.存在大量碎片化阅读。 2.存在大量重复性阅读。

4.2 世界不是平的——信息管理能力

在愈演愈烈的碎片化中,我们的注意力时长渐渐变短,在一次又一次的刷手机中,我们不再有耐心读完一篇数万字的文章,不再有耐心看完一堂两小时的公开课视频。如此凶险的事实,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的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被切割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生命。
✍️
很难进入心流
在愈演愈烈的碎片化中,我们的注意力时长渐渐变短,在一次又一次的刷手机中,我们不再有耐心读完一篇数万字的文章,不再有耐心看完一堂两小时的公开课视频。如此凶险的事实,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的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被切割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生命。
💡
[插图] 曾经有个红极一时的话题:“为什么明明知道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 后来这个话题被转化为:“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什么都知道,但现实中却一事无成?”话题看上去有些悲哀,后来又被治愈地转化为:“为什么有些明明一事无成的人,说起来好像什么都知道?” 先不讨论“知道很多的道理”和“可以变现的道理”是不是一回事,单从知识结构的角度讲:松散的知识点再多也只是一盘散沙,平面的、孤立的,无法给自己带来绵长而持久的快乐,也无法增加一个人思想的深度——这是“知识分子”和“知道分子”的根本差别。
松散的知识点再多也只是一盘散沙,平面的、孤立的,无法给自己带来绵长而持久的快乐,也无法增加一个人思想的深度——这是“知识分子”和“知道分子”的根本差别。
知识结构的“广度”是一个人“有聊”还是“无聊”的关键,而知识结构的“深度”是一个人“肤浅”还是“深刻”的关键。
“深刻”与否正是“有趣”和“逗比”的核心差别。 一个深刻的人不仅仅需要知道这是什么,还要知道“这为什么是”“这和其他信息有什么关联”“这个知识点在我的知识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 这个知识体系纵深的程度,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人的“深度”。
从这个角度说,我觉得朋友比我深刻,跟我聊天只能得到平面的片段,而跟他聊天得到的是知识的纵深,跟他聊天就比跟我聊天有趣得多。
💡
很多青少年会有一个阅读欲望特别强的时期,家长往往在少年读物中“乱花渐欲迷人眼”,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此时最好的办法是给一套足够厚实的青少年百科大全,人文地理科技社会应有尽有,不要求孩子全部翻一遍,让孩子自己去挑其中喜欢的看。这种早期的阅读偏好往往来历不明却持续终生。我倾向于认为这是孩子先天的偏好,能标识出孩子的天赋所在。给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一套百科大全作生日礼物,等他高一的时候再去看看哪一本学科被翻得最破——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为孩子选择高中文理科,或是选择大学的专业,提供非常有力的依据。 在这里,百科大全就起到了“初建知识结构”的作用,它是孩子茫茫书海中的导航,是信息储备大厦的设计蓝图。
我倾向于认为这是孩子先天的偏好,能标识出孩子的天赋所在。给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一套百科大全作生日礼物,等他高一的时候再去看看哪一本学科被翻得最破——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为孩子选择高中文理科,或是选择大学的专业,提供非常有力的依据。
在这里,百科大全就起到了“初建知识结构”的作用,它是孩子茫茫书海中的导航,是信息储备大厦的设计蓝图。越早构建出这个结构,就能越早让人在接收信息中做到“系统地搬砖”,使信息管理的效率越早提升。 根据个人学习内容的不同,成年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会长得不太一样。
这源于一个生物学论点:当大环境发生变化时,你原本对旧环境有多适应,在新环境里就有多惨烈。
✍️
太极张三丰中提到,这里做了一个诠释,豁然开朗
想学得更深,你必须忘得够快。
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让知识更容易被接受,有时候会使用“相对简单”但“有失精准”的方法进行初步学习,当我们学到更高深的阶段,必须像昆虫蜕壳一样把曾经的初级方法抛弃。知识不破不立,立了也会再破,再破再立,相信学习过高等数学和物理的朋友对此会特别有体会。
✍️
不断打破旧有认知,建立新认知
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让知识更容易被接受,有时候会使用“相对简单”但“有失精准”的方法进行初步学习,当我们学到更高深的阶段,必须像昆虫蜕壳一样把曾经的初级方法抛弃。知识不破不立,立了也会再破,再破再立,相信学习过高等数学和物理的朋友对此会特别有体会。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事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请相信我的话,总有一天,当你增加新知识的时候,就会把以前所熟悉的东西忘了。所以最要紧的是,不要让一些无用的知识把有用的挤出去。”

4.3 玻璃钢心——感知能力

“玻璃”往往被引申为两个意思: 1.透明,什么东西都能看出来。 2.脆弱,不堪一击
的“玻璃”,多有后者的意思,指心理上的敏感脆弱。
✍️
类似于竞品对比,没有竞品没有环境无压力谈何突破,进步,创新
我认识一位阿姨做菜一直很难吃,难以理解做菜这种根本不算很难的事情,为何她可以做到几十年没长进。后来我发现,她不是不会做,而是小时候穷惯了,吃不出好坏,类似盲人不容易画画。
💡
人说“外行看门道,内行看热闹”。这“门道”可比“热闹”有意思多了。 看“门道”的人往往很会玩 没学过画画的人只能看一幅画“像”或是“不像”,“好看”或是“不好看”,会画画的人张口就来“这形就不对”;不会打排球的人看女排比赛,只能看“好球”或是“混球”,会打球的人能看出“哎哟,二传好腰!”,场外自己的腰椎也跟着不由地隐隐作痛。 或是会看别人玩 讨论一台冰箱制冷好坏,并不需要自己成为冰箱。职业影评人可以完全不懂怎么拍电影,但肚子里有几百部电影几十个流派打底,出口就是底气。美食家也可以完全不会做菜,只是鼻子一闻:“你这汤头吊得不够。”“
一个敏感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会更为丰富,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种丰富杜绝了一部分单调的可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座雷达,拒绝迟钝,时刻准备着,把全身的传感器都打开,去看去听去品;去感受这个世界每一分每一秒的步移景换,去感受内心哪怕最小的涟漪,让世界在你心里慢慢丰富起来。
蹙眉,可以是“眉峰若蹙”,也可以是“柳眉倒竖”,还可以是“柳眉倒竖30度”,“柳眉倒竖20度”……在不同的场景下,差10度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情绪,透露出截然不同的讯息
感知力不仅仅在于感知人的表情,还在于感知人的气场。
感知力还在于感知与人交流时的细节和态度。
语言对人类进行了何种程度的限制,我们不得而知,至少现在我们还无法摆脱语言。作为工具的语言,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而不是信息本身。这意味着当我们把信息翻译成语言的时候会有一定程度的偏差。

4.4 品味是做人的底线——鉴赏能力

其次,对经典作品要有足够的敬畏之心。 很多书读不来,不是书的问题,是读者能力不足的问题,缺乏“从文本中获得趣味”的能力。我一度觉得西方诗歌翻译后既没有篇章上的建筑美,又没有节奏上的音乐美,语义漂浮故弄玄虚,

4.5 天马行空有航线——严谨的想象力

我说有趣的本质是一场意外,一场惊喜。要产生意外的效果,最好就是为前人所不为。聊天聊八百年前的老段子,做事循规蹈矩不越雷池,难以让人有兴趣。创新的前提是丰富的想象力,或者说联想的能力。
想象这个词虽然总是和“自由”联系在一起,但想象力本身,其实是非常不自由的。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优秀作家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过程,这个镣铐就是“逻辑”。
想象与扯淡
✍️
简单说,想象是“有逻辑”的扯淡。
想象与扯淡

5.1 没有不努力,只有值不值——同理心

学者Rogers描述同理心具有三个成分。 1.情感的:感同身受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2.认识的:正确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3.沟通的:正确传达对这种情绪和感受的了解。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做到: 1.两性收入差距非常小。 2.两性婚前房产拥有率非常接近。 3.两性适婚人口数非常接近。
所以今天你看到女性要求高,恰恰是女性的弱势地位决定的,是两性财产所得的尺度差异造成的。“女性要求高”是结果,不是原因,原因在于“女性为什么平均收入比男性低”,“女性婚前房产所有率为什么比男性低”,这才是值得人们去思考和改变的。
她不知道一个人如果自幼留守乡村,被隔代照顾,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她不知道一个人一旦没有好习惯好底子,高年级学习就会吃力;她不知道一个人吃力地学习就会失去对于学习的兴趣和自控力;她不知道这种情况下一个人面对激烈竞争的高考很难保证有多少斗志。
同理心并不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多几分认同,却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多几分理解,以减少戾气。我有同理心,不意味着我愿意妥协,但同理心能让我在保持立场、保留意见的同时,最大化平复心情,看清真相,保持心情。

5.2 我不是一个随便的人——个人特质

有爱好,有特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
爱好和特长虽然简历上总是在一个框里填写,但本质却是完全不一样的。爱好代表一个人的兴趣所在,特长则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所在。能力和兴趣可以完全是两码事。如果你想让自己觉得这个生活挺有趣的,那么去找乐子发展爱好;如果你想让别人觉得你挺有趣的,那么去培养能力发展特长。娱人还是娱己,需要分清。 [插图] 我有个小姐姐从小就喜欢阅读和写作,很早就在报刊上发表小说作品,她坚信自己有写小说的天赋。直到后来她看到著名作家少年时期的作品,她才意识到之前是自己想多了。
张岱还说了一句话,“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人没个小缺陷,各种高大上的,显得太假,没人味。
后来我在小学运动会上拿到跳高和铅球这两个画风迥异的冠军,教练问我想练什么。我选了排球。这时候我有了选择,并且是在信息量足够下的选择。
所以我理解那些一开始给孩子报十几个兴趣班的家长,他们不一定是在培养“全才”,而是在“试错”,类似管理培训生轮岗,或是测试过敏源,方便孩子找出他最喜欢的东西。

5.3 我打起脸来自己都怕——自嘲

须注意自嘲不是自卑不是自谦,更不是妄自菲薄自轻自贱,这是一种与人无伤的幽默,一种自信到骨子里的放达。我把自嘲分成两种:一种基于示好,一种基于自保。
✍️
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不听,奋拳而往,哭哉
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徐日: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

5.4 赞美、倾听、反驳——情绪沟通

💡
假设小明发出的信息是语言100+情绪100,小红收到的可能是语言120(“你什么意思?”)+情绪150(“你吼我!?”)。 大量的情绪信息在小红对小明的传输中被丢包,在小明对小红的传输中被过度解读,导致信息不对称。于是矛盾就出现了。 [插图] 再次声明:以上言论中“小红”和“小明”性别不明,我不认同“不要跟女人讲道理”这种言论,好女人和好男人都是讲道理的。 女生例假的时候说:“我肚子疼。”
永远不要和你的恋人打字吵架,文字只能提供语言内容,无法提供情绪,极其容易引发误解,到时候表情包也无法拯救你。
生活中往往有三类人成为极佳的倾听者: 真正懂你的密友; 随叫随到的备胎; 口风很严的路人。
✍️
一个灵魂相契的知己, 一个感情相契的异性, 一个路上捡的闷葫芦。
生活中往往有三类人成为极佳的倾听者: 真正懂你的密友; 随叫随到的备胎; 口风很严的路人。
“有趣”是相对的,对方对你的“观察”超出对方对你的“预判”,就容易让对方觉得你有趣。要做到这种“观察”超出“预判”,只有两个办法:优化自身的观察,或是降低对方的预期。这是一种观察值和参照值之间的落差导致的好感。
💡
这就是恐怖片、悲剧、虐文、过山车提供的情绪价值。 当年还是初中生的我一口气看完《午夜凶铃》三部曲后,至今再也没有碰过任何恐怖题材的电影,并至今心有余悸。因为我看完电影就无法走出那种恐怖的情绪,我会杯弓蛇影,会吓得瑟瑟发抖,甚至不敢爬出被子去刷牙。恐怖片很好地拉低了我的情绪参照值,然而由于本人心理素质不佳,参照值被拉崩了。 这种先抑后扬的反差法,应用到沟通中,就是“反驳”。反驳时会让对方先觉得不爽,如果反驳到位,有理有据不卑不亢言之有物,反驳得让对方无法反驳你的反驳,如果对方不是那种一言堂的暴君,就会感受到超出预判的愉悦。 据说在反驳一个人的时候,会让对方对你的注意力提高一大截。所以总裁玛丽苏小言剧的那个思路是对的:反驳高富帅,吸引注意力。
反驳的前提,是有主见。 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才反驳,而不是我看你不顺眼,为了反驳而反驳。而有主见这个恰恰最难。需要你有知识,有逻辑,才能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一整套世界观,并且在自己的世界观里“逻辑自洽”地游走,才能用这一套逻辑去反驳别人。
有人曾问我对另一半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我说,起码能反驳我,并且说服我一次。因为被人反驳的第一句,必然感到意外,然后是不爽——在这里,情绪的参照值拉到低位——然后是犹疑不定,然后是豁然开朗心悦诚服,这是一种非常愉快的体验: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在我营造几十年的世界观里,我坚不可破的知识和逻辑架构,因你做出了调整,因你,我的世界观更完整更坚固了。
✍️
醍醐灌顶🆙
有人曾问我对另一半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我说,起码能反驳我,并且说服我一次。因为被人反驳的第一句,必然感到意外,然后是不爽——在这里,情绪的参照值拉到低位——然后是犹疑不定,然后是豁然开朗心悦诚服,这是一种非常愉快的体验: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在我营造几十年的世界观里,我坚不可破的知识和逻辑架构,因你做出了调整,因你,我的世界观更完整更坚固了。
每个人有自己的感知世界。找到一个能反驳我的人,互通有无,我就拥有了更多的世界。这种愉悦感,比起直接开拓新世界的愉悦,更为强烈。
需注意的是,想要修正他人的世界观,必须有自己的更为自洽的世界观。

6.1 “吹牛”技巧概论

真实,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没有的别瞎吹。

6.2 性格内向=不善表达吗

两个都选a,那你很有可能是一个外向者;两个都选b,那你很有可能是一个内向者。如果一个a一个b,那你很有可能介于内向和外向之间——谁说这个世界上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内向和外向本来就是性格被刻意二元化的产物,大多数人存在于两极之间。
“内向”是一种性格特征,而“表达”是一种能力。性格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维度,不一定有相关性。
人生就像马尔科夫链下的股票,过去所有利空利好的总和都反映在现在这个时间点的股价上。现在这个时间点的你,是你人生过去几十年所有阅历累计的总和,是你所有知识结构和三观的总和,是你脑容量的总和。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单身者说起对另一半的预期时会轻描淡写一句“没啥要求,聊得来就行!”

6.3 有钱了不起吗?你说呢

我只想借此说明:一个理性人始终倾向于低成本解决问题,而考虑如何解决问题之前,弄清什么对你来说是“低成本”才是问题的关键。
✍️
理性
我只想借此说明:一个理性人始终倾向于低成本解决问题,而考虑如何解决问题之前,弄清什么对你来说是“低成本”才是问题的关键。
在不影响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尽量低成本的人生——这是现代人的追求。 其中一种叫“极简主义”。 衣服不要多,但要有质感。 朋友不要多,但要有交情。 信息不要多,但都很重要。 读书不必多,但要有深度。 东西不必多,但要用得着。
✍️
表可以不要
下图是Nava lattea极简主义腕表,没有一点多余。
“极简”和“轻奢”一个做减法,一个做加法,互不矛盾,可以并行,能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提高生活品质。需要注意的是,我推崇的极简主义不等于“悭吝死抠”,轻奢主义不等于“虚荣臭美”。

7.1 我们的三观是如何被确定的

真实的世界,不是你眼前的世界,而是你心中对眼前世界运行规则的理解。

7.2 一只随波逐流的帆水母

1.足够高的生产力水平保证必需的社会福利,让底层不必吃糠咽菜。既然底层也能吃饱,顶层也能吃饱,那底层往上爬的意愿就大大降低了。 2.差别化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接受平民教育的大众不会被告知权力和智慧的好处,底层往上爬的意愿被掐灭在萌芽阶段。
而这一切,都符合美国统治阶层的利益。一个强大稳定的国家不需要大规模的阶级流动,他们为小部分天资卓越者提供足够的上升通道,同时需要大多数人安安分分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维持现状。
如果你今年不到30岁,那你退休前大概会遇到3次以上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波及,4次以上断崖式股灾,2~3次房价周期性下降;如果你这辈子不必经历战争,对比世界历史,你已属于幸运的一员。
✍️
20240606 …
如果你今年不到30岁,那你退休前大概会遇到3次以上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波及,4次以上断崖式股灾,2~3次房价周期性下降;如果你这辈子不必经历战争,对比世界历史,你已属于幸运的一员。

7.3 吸引力相对论

如果你现在想追妹子或是撩汉,想让一个特定的人觉得你有趣;或是只想讨好自己,那可以走“定向有趣”的路线:猜测对方认为有趣的方向,并为之精进。
✍️
精准打击
如果你现在想追妹子或是撩汉,想让一个特定的人觉得你有趣;或是只想讨好自己,那可以走“定向有趣”的路线:猜测对方认为有趣的方向,并为之精进。

写给微信读书的读者朋友

✍️
20240528
“有趣”,它是一个毫无功利意义的主题,跳出财富、知识、社会地位的世俗评价体系之外。在这样一个卷生卷死的世界,还是有那么多人,在认清生活后依然尝试着去热爱生活、去发现和探索有趣的灵魂——这不仅是一种非凡的品味,更是一种卓绝的勇气。
✍️
这个文体,不自主地想起了罗曼罗兰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有趣”,它是一个毫无功利意义的主题,跳出财富、知识、社会地位的世俗评价体系之外。在这样一个卷生卷死的世界,还是有那么多人,在认清生活后依然尝试着去热爱生活、去发现和探索有趣的灵魂——这不仅是一种非凡的品味,更是一种卓绝的勇气。
现象上,“有趣”是一种令人惊喜的意料之外;本质上,“有趣”是对精神世界未知领域的探求;
人是主体,也是客体;人在观察,也被围观;人认识这个世界,外界也在认识他。
一个有趣的人,需要有知识有逻辑,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一整套世界观,并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得其乐地游走。

点评

✍️
观点独特: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将“有趣”定义为“让人愉悦的意外”,并认为“有趣”包含了两层含义,即“interesting”和“interested”,这些观点新颖且富有启发性,能够引导读者重新思考“有趣”的本质, 但是,后面几个章节,不是很有趣了😅
Loading...
Alan_Hsu
Alan_Hsu
许心志我在 蓝湛阔天海 中定自主宰
统计
文章数:
176
Latest posts
python中 self cls的区别
2025-1-11
2025_周报 #01
2025-1-5
2024_年终总结: [代码与咖啡]打工人的漂流记
2025-1-4
2024_半年总结_工作篇
2025-1-4
🎄✨ 圣诞特辑 | 美食简餐 🎁🍷
2025-1-3
基于大模型搭建本地私有化知识库的搭建与研究
2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