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Cover
Date
Categories
心理-认知与行为
ISBN
9787111631354
BookId
26261790
ReadingTime
7时28分
Status
读完
Author
谢春霖
Rating
77.60000000000001%
Sort
1710206434
Progress
95
intro
category

前言

这个潜台词其实是:你想拥有“对时间的自主权”!就是你有一天可以“不用为了生活必需,而再去主动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当你有了这样的概念后,你每天心里想的是什么?你每天心里想的是自己的银行账户现在有多少钱,离想要的很多钱还差多少钱。你会每天去看一下自己的股票账户,是亏钱还是赚钱,目前的收益离足够支付日常的开支还差多少。 然后呢?然后你越看越焦虑,但是你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因此,这种对财富自由的定义,只是告诉了你什么是财富自由的状态,但是并没有告诉你获得财富的方式。
“所谓的财富自由,是指你可以不用为了生活必需,而再去主动出售自己的时间!”
✍️
换汤不换药的感觉,好吧
“所谓的财富自由,是指你可以不用为了生活必需,而再去主动出售自己的时间!”
你在为公司的老板打工,那么“打工”这种挣钱的方式,就相当于是把自己的时间卖给了公司,然后换来了工资。
这也就是说,你的收入对你的时间极度依赖,一旦停止工作,财富也会停止增长,因此你在时间上是不自由的。
✍️
睡后收入,被动收入,所谓财富:在你停止工作后,还能过多久
:“所谓的财富自由,是指你可以不用为了生活必需,而再去主动出售自己的时间。”
“打工的这种把时间卖给这家公司,就不能再卖给其他人或公司的方式,就相当于是把自己的时间给零售出去了,但时间的总量是有限的,所以这种方式必然是有极限的。”
那如何突破这种极限呢?如何摆脱收入对时间的强烈依赖呢? 对,把时间“批发”出去! 是否可以让自己的时间,在同一时刻不仅仅是卖给一家公司,而是卖给很多人呢?
这时候,你每新增一份收入,并不需要再多付出一份时间,而是你之前产生价值的那段时间,能被不断地重复出售了。这样,你的收入就能脱离对你单份时间的依赖,就是在批发出售自己的时间。
✍️
时间批发出去的成效那是后期的理想状态,前期的投入也是一对一的付出
这时候,你每新增一份收入,并不需要再多付出一份时间,而是你之前产生价值的那段时间,能被不断地重复出售了。这样,你的收入就能脱离对你单份时间的依赖,就是在批发出售自己的时间。
因此,对“概念”理解的不同,就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行动方式,结果自然就会不同。如果你连什么是“财富自由”的正确定义都没有,那么请问你该如何实现呢?
✍️
嗯,同一事物不同视角的诠释方法,对“概念”理解的不同,就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行动方式,结果自然就会不同
因此,对“概念”理解的不同,就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行动方式,结果自然就会不同。如果你连什么是“财富自由”的正确定义都没有,那么请问你该如何实现呢?
💡
你顿时怒不可遏,拍案而起:“请你不要人身攻击,你有什么资格说我笨?你也聪明不到哪里去!” 老婆也不甘示弱,开始还击…… 就这样,你来我往,原本美好的学习氛围,瞬间升级成了一场家庭冲突!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为什么你工作学习时无法专注? 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文章,却好像又什么都没学过? 为什么你遇到问题时大脑一片空白,想要表达时又语无伦次、逻辑混乱? 为什么你一旦面对选择就开始犹豫纠结? 为什么你一次次立下新年计划,又一次次铩羽而归?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为什么你工作学习时无法专注? 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文章,却好像又什么都没学过? 为什么你遇到问题时大脑一片空白,想要表达时又语无伦次、逻辑混乱?
✍️
整理, 看书如果没有输出,就只是相当于消遣行为,看书把知识框架提取出来,结合自己的思维,实际运用起来,才是真正的看书。知行合一最关键。 其实能在一本书里面 提取出一个你最赞同的观念 并拿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我就觉得很满足了 并且,不要痴心妄想的想把一整本书的内容都消化 能在这本书里面用起来并去改变自己生活的,哪怕只有一条,也是赚了 学习,思考,行动,改变。学习是最浅层的,只有发生改变学习的过程才有意义。 尽信书不如无书,线上阅读多了和别人互动的过程,思想的交锋,书友的吐槽和知识拓展,很有趣。 输入新知-提取关键-用于实践,就很不错了,与其囫囵吞枣,不如躬身入局。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为什么你工作学习时无法专注? 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文章,却好像又什么都没学过? 为什么你遇到问题时大脑一片空白,想要表达时又语无伦次、逻辑混乱?
所以,你这辈子的成就,最终能达到多高,是靠你的思维模式支撑起来的。你看再多的书、学再多的技巧、遇到再好的机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思维模式做支持,它们都会变成你手机里的一个个图标,只能看而不能运行,你虽心存梦想,却已无法将它们一一实现了……
✍️
简而言之,要做到知行合一
所以,你这辈子的成就,最终能达到多高,是靠你的思维模式支撑起来的。你看再多的书、学再多的技巧、遇到再好的机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思维模式做支持,它们都会变成你手机里的一个个图标,只能看而不能运行,你虽心存梦想,却已无法将它们一一实现了……
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忍。”
✍️
独立:摆脱时间的束缚 梦想:变得清晰 勇气:大胆的跨出第一步 坚忍:迎接一切自己的不喜欢
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忍。”
他们在初始财富值这个维度上拥有优势,所以能和你进行不平等的竞争,你在这里和他们竞争是打不过他们的!你得找一个新维度,在另外一个地方,也拥有对于他们的不平等的竞争优势才行! 这个新维度,就是“认知”!
你得升级自己的认知,把你自己变成和他们不一样的人,这才可能是你唯一的超车途径!

第一模块 重新理解财富

现在你知道了,想要获得任何财富,其实都是交换的结果。没有付出,就不可能会有回报,“交换”是财富的基础。
金钱本身并不属于你,也是你通过交换得来的。金钱本质上是一种方便交换的中介物。
金钱并不是你的财富,而是你“已经交换出去的那部分财富”的数字存在形式而已。
到底什么才是你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 答案是:注意力!
所以你看,你的一切价值创造活动,最终都是由你的注意力交换得来的! 想一想,你唯一与生俱来的、可以自主控制的并且还能拥有生产力的,除了注意力,还有什么? 没有了! 注意力,就是你拥有的最宝贵财富! 注意力的价值有多大
✍️
转,“把时间分给睡眠,分给书籍,分给运动,分给花鸟树木和山川湖海,分给你对这个世界的热爱,而不是将自己浪费在无聊的人和事上。当你开始做时间的主人,你会感受到平淡生活中喷涌而出的平静的力量,至于那些焦虑与不安,自然烟消云散。”
所以你看,你的一切价值创造活动,最终都是由你的注意力交换得来的! 想一想,你唯一与生俱来的、可以自主控制的并且还能拥有生产力的,除了注意力,还有什么? 没有了! 注意力,就是你拥有的最宝贵财富! 注意力的价值有多大
为什么说这个实验很诡异呢,因为这个实验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在你不对实验中的光束做任何观测的时候,光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的;但当你开始观测光的运动轨迹时,光又变成了粒子形态! 换句话说,你的这个观测行为本身,竟然影响了客观事物!
所以,你看一眼,它生;你不看,它死!你的关注与否,切切实实影响到了它的收入乃至生死……
注意力,就好比是你眼睛里发出的一束能量,当你关注某个事物,你就是在给它输送能量,你就是在改变它!
✍️
转,“是你为你的玫瑰花所花的时间,让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圣埃修佩里《小王子》 “汝不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汝看此花时,此花一时明亮起来”––王阳明 如此玄妙,某种程度上说,人是万物之尺度,you are what you read, 专注度就是你向世界发出的能量与信号,注视它,就是给它输送能量。 所以要给自己赋能,关注自己,外界99%的事情都与我无关,重要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有能量。
注意力,就好比是你眼睛里发出的一束能量,当你关注某个事物,你就是在给它输送能量,你就是在改变它!
✍️
Mark 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少关注八卦无论是身边还是远在天边的人。收起你虚假的情绪,走入真实的自己 这是底层人常用的一种模式,因为他们接触到的教育是这样的,而周围的人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他们不允许自己变得和周遭人不一样,只为了寻求那种短暂的安逸 从而选择刷剧、打游戏、刷抖音、快手、玩王者荣耀、闲聊等等,当遇到问题出现时,就会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怪自己没有和有钱的老爸、怪自己出生不好、怪对象没有本事等等,总之,他们怪天怨地,却从来不自己反思—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么大?未来的风险对他们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事,就觉得,我就这么点能力,赚点小钱,能过一天是一天,从来不去规划未来,要是女孩子找了这样的对象,那也只能和你一样的命运,因为是你当下所种的因,所以造就了往复循环着不变的果,而这一切都是你亲手造成的! 你还能说自己很无辜吗? 有位导师曾说过:成功很难,但不成功会更难,所以,你要不要成功? 如果你觉得自己只适合做个普通人,那么,我也并不反对,因为,选择权在你的手里!
第一种情况:浪费掉
既然你的注意力那么值钱,就一定会有人利用这个来赚取暴利。 在美国有一本畅销很多年的书,书名就叫作《注意力商人》,它非常赤裸裸地告诉你,对,我就是要把你的注意力以极低甚至免费的价格收割过来,然后高价卖出,赚取暴利!
书中列举了一系列的方法论,目的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你吸引过来,并且留住你,让你看上瘾!比如越低俗的内容,越反常的谣言,越可怕的消息……越能吸引你的注意力! 总之,真不真不重要,对不对不重要,你看不看才重要! 你看的报纸、电视,浏览的网页、公众号,追的各种剧……这些看似免费的内容围绕在你的周围,几乎无死角地对你进行轰炸,24小时全天候地争夺着你的注意力!一旦成功吸引到了你的注意力,就马上进行无情地收割,然后将你的注意力和其他收割来的注意力,一起打包卖给广告商,谋取暴利!
为什么现在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公众号、微博那么值钱?
✍️
因为你一旦选择了关注它们,就意味着对方已经锁定了你未来部分确定性的注意力,既然你未来的某部分注意力注定会来到它们这里,那么它们自然可以把这部分未来确定的收益,现在就一起打包出售了!这就是它们值钱的原因。
为什么现在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公众号、微博那么值钱?
一 聚焦在能产生价值的事情上
✍️
聚焦在当下的事物中。之前,我的前辈说过一句话,当你觉得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时候,你就把当下要做的事情做好就行。从身边的小事做好。 慢慢就会改变结果。 每一次,当我遇到迷茫,困顿的时候,就会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然后睡好觉,全身心投入工作,结果真的会变好。
当你开始工作的时候,你得把注意力百分之百投入进去,不能让任何杂念杂事闯入,争取让自己进入心流的状态,不然效率就会变得非常低。 关于如何排除杂念、如何进入心流状态,我将在本书的第16课中详细讲到。
三 寻找新的趋势
四 自我成长
人和人的注意力所能产生的收益是不同的,是有能量密度的高低的。
就是他们在跨界之前就已经获得过成功了,他们的经验、学识、能力,积累的资金、人脉、社会资源等都非常的厚实,这些都能为他们的注意力进行赋能。虽然,他一天也只有24小时,但同样的注意力,能产生的价值就要比普通人大很多,因此,他们跨界的成功率会更高!
那就是,将注意力全部投射到自我的成长上,比如,每天看一小时书,来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每天写一篇日记,总结一下今天的得失;每周写一篇文章,帮助他人的同时,梳理一下自己本周的收获……
会很微小、不明显,甚至根本察觉不到变化:“我只是今天多了1小时看书嘛,我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呀,我还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
但是,你要知道,能量密度的提升是会呈指数增长的。你每次投入,都会带来一些微小的提高,虽然比例很小,哪怕每次只增长1%,但如果坚持1年,你的能量密度会增长多少呢? 37.8倍! 对的,你也许每天只是多看1小时书,每天只是进步1%,一年之后,你就会比现在厉害38倍!(当然,这里你别太去深究这个数字,你懂的,它是个象征意义……) 因此,最终人与人的差别,不是我们通常所能感知到的只有数倍的差别,而可能是数百倍乃至数万倍的差别! 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更努力!
你要知道,能量密度的提升是会呈指数增长的。你每次投入,都会带来一些微小的提高,虽然比例很小,哪怕每次只增长1%,但如果坚持1年,你的能量密度会增长多少呢? 37.8倍!
将注意力尽量都花在自我成长上,你将会获得最高的投入产出比,这也许是你这一生,听到过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

2 世界上只买卖一种产品

我们每天做的任何一件事,都需要花费时间对吧?而如果,你在某段时间内做的某件事情能产生价值,并且,你还把这部分价值变成了收入,那么就相当于“你把这部分时间出售了”。
✍️
时间商人的四种模式 第一种:零售时间 提高时间单价/提升个人能力 ①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力放在自我成长上面 ②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收入和产生价值时间不成正比,而和价值成正比 第二种:批发时间 将时间1v多… 把自己的时间“批发出售” 吸引注意力。例,明星需要提升自己的人气;主播需要提升自己直播人数;写作需要提高自己的书籍销售量… 第三种:买卖时间 以“你”为核心(你自己要有一定的价值),然后用“买卖时间”(买卖能放大你价值人的时间)这个模式来不断放大你原有价值的过程…… 第四种:收时间税 平台就是收时间税 创建一个平台,单点突破,想想能赋能给平台里的人什么 个人生产总值=时间单价×能产生价值的时间
时间商人的四种模式 第一种方式:零售时间
那么,在这种模式下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个人收入呢
首先,你需要提高你的时间单价。
第二种方式:批发时间
你把你的个人时间出售给个人或者单个公司,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时间给“零售”出去了,那么这种出售时间的方式确实是有极限的,一天顶多24小时。 但如果你把创造出的价值,同时卖给很多人呢?
第三种方式:买卖时间
✍️
进一步细化下,买来的时间,卖出去的时间,换取的时间如何充分有效利用,产生价值是关键
比如,你目前的月收入是1万元,那么按每个工作日8小时来计算,你每小时的时间价值就是62.5元。那么,如果一件事能够帮你节省1小时,而所需的费用又低于62.5元,你就应该花钱买,而不是自己动手,对吧?
💡
所以,时间>金钱,能买到的都是便宜的,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一点,你已经跑赢了全国95%的人! 有了这个概念,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件事,就是企业为什么会花钱请你来工作,而不是老板自己去做,或者找公司其他人来兼一下呢? 你结合上面的公式思考一下,有两种可能: 第一,你在某方面更专业。 比如你懂人工智能,而他们团队里没人会;如果他们自己从头去学的话,成本太高,结果可能还没你做得好。因此,你的加入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补齐这个能力,你就被雇用了。 第二,你能成为他们的帮手。 公司里还有一类事,就是难度不大,但是又不得不做,还特别花时间的事情,比如一些基础的文案编辑工作、程序编译的工作或者重复度比较高的工作,还有类似前面提到的去买一杯咖啡之类的跑腿的活……这些总得有人干吧,如果让老板或者某某专家自己去做,时间成本就太高了,同样的时间他们能做更有价值的事。
✍️
老板需要创造价值,所以需要花钱买时间提升效率,你是提升效率的工具
①创造价值的员工 ②提升效率的员工
第四种方式:收时间税
你想做平台,只有先瞄准其中某一端的用户,让他们对你的工具或者产品产生依赖,专心服务好他们,把他们先养大,等有了充足的流量之后,另外一端也就慢慢能自己长出来了。
你需要记住时间商人的一个核心公式,就是: 个人生产总值=时间单价×能产生价值的时间 从这个公式出发,我们得出时间商人的四种经营模式,从初级到高级依次是: 第一,零售时间:把时间单份售出,想要提高零售时间这种模式的收益,你需要提高自己的时间单价以及管住自己的注意力。 第二,批发时间:把同一份时间卖给尽可能多的人,你要学会善用互联网技术把边际成本降为零。 第三,买卖时间:本质是个放大器,通过买入别人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效率、提高时间单价、扩大生产规模。 第四,收时间税:建立一个平台,让尽可能多的人在上面出售自己的时间,通过收税来赚钱。平台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从单点出发,先想清楚你能为谁赋能。

3 富人越富的时代,普通人如何逆袭

任何需要靠“坚持”的事,往往都坚持不了多久。 而能让你每天都乐此不疲、废寝忘食在做的事情,你大脑里根本就不会跳出“坚持”两个字…… 比如喜欢玩游戏的人,他会说需要凭意志力坚持才能接着玩下去吗?不会!只要开始了,就根本停不下来,反而是想停下来才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呢!玩上瘾了,你抢都抢不走!
你正在坚持的,说明这件事你内心根本就不喜欢。既然不喜欢,你又为什么要期待有一天你能在这条路上获得成功? 那些你不需要坚持的事,才是你正在“坚持”的事。 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把不喜欢的事坚持做下去,而是去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然后一生都为它乐此不疲!让自己“玩上瘾”!
我们可以把天赋分成两类,一类叫作显性天赋,一类叫作隐性天赋。我先来说一下显性天赋的寻找方法: 所谓显性天赋就是那些你能看得到、摸得着、感知到的“那部分看上去比别人更擅长的”能力。那具体该怎么寻找呢?
1 寻找过去的成功经验
2 寻找成长更快的技能
你回想一下自己的毕生所学,看看有没有哪项技能,你的学习速度比一般人更快的?比如你以前从来没学过画画,但是一旦开始学习,你的进步速度就很快,能明显甩开其他同学,还经常被老师赞不绝口?
3 专业的性格测试
什么是隐性天赋?就是你有没有做某件事情时,能够感受到一股从内心涌上来的愉悦感?这份愉悦感可以让你不厌其烦地在这里花时间。如果有这么一件事情,能够让你持续不断地投入,那么时间一长,你自然就会在这方面变得与众不同。
✍️
转,最舒服的状态就是自己主动思考提前布局并去执行,而并非被事情推着走的时候。最享受的有:当做好一件事,有成就感的时候,时间握在自己手里而并非被手机、短视频、互联网等吞噬的时候,看完一本书,或看到一段喜欢的文字,掌握一门新技能的时候,早睡早起、生活规律的时候,做了一顿简餐,但因为是自己亲自动手而觉得幸福感满满的时候。 简而言之,就是做自己主人,时间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
什么是隐性天赋?就是你有没有做某件事情时,能够感受到一股从内心涌上来的愉悦感?这份愉悦感可以让你不厌其烦地在这里花时间。如果有这么一件事情,能够让你持续不断地投入,那么时间一长,你自然就会在这方面变得与众不同。
在别人看来,可能会觉得你是在坚持,而实际上呢,你只是乐在其中而已…… 因此,搜索一下自己的过去,看看有没有这样一些事情,是你愿意不厌其烦地一直做下去的?而做完之后又感觉非常爽快的,或者做不到完美就无法忍受的? 这些让你不厌其烦的地方、追求完美的地方、无法忍受的地方,也许就是你另一种天赋的所在,也许这就是上帝留给你的“人生密码”
第二:重新设计你的人生 找到自己的天赋之后呢
当你在有天赋的地方持续投入的话,回报效率是最高的。
重新设计自己人生的四个步骤
✍️
一、设定身份目标,赋予其伟大的意思:成为什么样的人,并赋予“利他”的意义。 二、刻意练习,完成10000小时的积累:天赋+联系,得到最高的回报率。不断完善方法论,少走弯路,减少无用练习 三、思考商业化,把天赋变成事业 四、设立一个个小目标,逐个完成他们:得到正反馈,经验值。
重新设计自己人生的四个步骤
什么是身份?就是你想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
然后再为这个“身份”赋予一定的“使命”
什么是使命?就是这件事情“利他”的意义。也就是说,你成为这个身份之后,能够给其他人带来什么好处。
刻意练习套路,完成10000小时的积累
从一个有天赋的人进化到这个领域里的高手,你还差“套路”! 什么是套路?就是前人总结的经验。
三 思考商业化,把天赋变成事业
如果是想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那就不能只是把它当原来的兴趣一样玩玩就可以了,因为这个时候,你可能已经没有了其他的经济来源,你必须要思考如何商业化。
四 设立一个个小目标,逐个完成它们
最主要的是:你得在过程中,给自己设立一个个“正反馈”来帮助自己持续精进! 什么叫正反馈? 就是:经验值。
这些稳定的获得感、成就感和不确定的意外惊喜叠加起来,就会让你“上瘾”,而你在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就要为自己设置这些“上瘾点”让自己乐在其中。

4 世界第八大奇迹,知者赚不知者被赚

4 世界第八大奇迹,知者赚不知者被赚
💡
而能造成这种增长趋势的幕后之手,就是“复利效应”。 复利,就像是一把能开启爆炸式增长的钥匙,无论是财富,还是其他什么,一旦拥有了复利效应,它就像拥有魔力一般飞速上扬,直到冲破天际…… 那究竟什么是复利 曾经有这样一个关于复利的故事: 传说有一位古印度的宰相,发明了国际象棋,使得当时的国王非常高兴,就问他想要什么奖励。这位宰相说:“陛下,我不要您的金银珠宝,您只要在我的棋盘上奖励一些麦子就可以了,第一格放1粒麦子,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格放8粒……以此类推,后面一格是前一格麦子数量的2倍,然后一直这样放满64个格子就行。”
复利,就像是一把能开启爆炸式增长的钥匙,无论是财富,还是其他什么,一旦拥有了复利效应,它就像拥有魔力一般飞速上扬,直到冲破天际……
💡
那我们该如何使用复利 我们之所以不会使用复利,通常情况下就是被那个复杂的数学公式给困住了。 保罗·洛克哈特(Paul Lockhart),在他的一本著作《一个数学家的叹息》中说:数学的本质是表达的艺术。 什么意思? 数学应该是一个思考工具、表达工具,而不是简单的计算工具。 我们一看到这个数学公式,就会想到计算,然后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中,寻找各种条件参数往公式里塞,但是发现竟然塞不进去,你就懵了,然后就不知道这个公式该如何使用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数学公式,是一种理想情况下的完美表达,可现实世界常常是不完美的。当你眼里只有公式的时候,你的思维就会被死死地限制在这个等式的两端,出不来……
数学应该是一个思考工具、表达工具,而不是简单的计算工具。
首先,就是不要将视线局限在公式的细节里:“每一个字母代表什么意思?我应该如何去套用……” 你要理解公式背后的思维方式,弄明白它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逻辑关系。
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小孩子,你会怎么描述这个公式呢?这个大白话的描述,很可能就是这个公式背后的那个思考方式。 然后,把“具体的公式”抽象成为“思考方式”之后,就能将这个思维方式应用到其他地方了。
复利其实就是:“当你做了事情A,就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如此不断循环,循环次数越多,A就越强大。”其实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逻辑
基于这个逻辑,就能产生不断自我增强的复利效应。比如: ●网站是复利增长的,流量越多,搜索权重越高;搜索权重越高,流量越多;如此往复…… ●淘宝店是复利增长的,销量越高,排名越高;排名越高,销量越高;如此往复…… ●电商平台是复利增长的,买家越多,商家就越多;商家越多,就能吸引越多的用户过来买东西;如此往复…… 这样解释,是不是就特别简单了? 那接下来你该怎么办? 如何把这个模型应用到你的商业模式、个人成长、财富增值上来呢? 接下来,我就一步步教你,如何设计一个拥有复利效应的模式出来。
就是不要自己去摸索着写个因果关系,然后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验证它是否正确。你的顿悟,很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你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你的顿悟很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向前迈一小步都是成功
就是不要自己去摸索着写个因果关系,然后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验证它是否正确。你的顿悟,很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你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比如你是做电商的,那必须熟记下面这个公式: 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 这样你就知道,如果你想提高销售额,无非就是从流量、转化率和客单价这几个维度入手去提高。
每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记得回来看看这张图,找找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后你要相信,你的未来一定是这样的一条曲线,只是现在还没走到“里程碑”这个位置而已,你要学会保持耐心,然后继续不断地重复做正确的事情,总有一天,你会来到自己的里程碑,然后,扶摇直上!
如果你把每一本书作为孤立的一本书来学习,那么知识量就是以加法的方式增长的。比如你学习了复利效应、比例偏见、SWOT分析,那么你知识库里的知识量就增加了3个。 原有知识+新知识1+新知识2+新知识3……
那应该怎么学才能产生复利效应,让你的知识量呈指数增长呢? 那你就要把新学到的知识,放到自己原有的知识储量中去,然后和其他知识产生关联
录下来,让这个复利概念,和你其他的各种知识做一次关联
这样,这个新学到的知识就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你知识存量里“长”出来了一个新概念
为什么我每章末尾处都会建议你做作业?就是想让你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你的知识存量发生一次关联,这样才能让这个新知识从你大脑里“长”出来,以此提高你的学习效果。

你的知识存量就像是一个偌大的网络图,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关联,而每新增一个知识,就像是在这个网络图中增加一个新节点,这个节点又和其他节点相连,关联的数量越多,这个网络的总信息量增加得也就越多,那么你的知识量就会按复利的方式作指数增长。
因为乐高每创新出1款新积木,并不是多了1款新积木,而是所有旧积木多了一种新玩法,每一款新积木都可以和原来所有的积木发生关系,这就产生了复利效应!
因此,影响公众号阅读量高低的最核心因素是分享率;而影响分享率的核心要素,就是你内容的质量。你能否给读者带来新的启发、新的思考?你能否帮助用户说出心声、带出热点话题、成为他的社交货币?
因此,如果你每天已经非常努力,做的也都是正确的事情,却依然感到前途一片迷茫,请不要灰心,也许这只是你正处在地平线之下而已,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你相信自己的未来是这样的一条复利曲线,那么你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继续不断地进化自己,继续坚持做对的事情,然后重复、重复、积累、积累、耐心、耐心……

第二模块 重新理解自己

角色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被教育的过程。
✍️
so,时不时的需要停顿下来,反思下,从不同的视角看待自己,事物,从其他方面来得到反馈,审视一下,即吾日三省吾身
角色化一面带来了规则和效率,另外一面却带来了边界和束缚。它让我们忘记了“真实”是什么:看不见真实的自己;看不见真实的对方;做产品时也看不见真实的用户……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是基于表面的“感知层”的了解,基于“角色化”的接触,那么你们的交谈内容就会被牢牢地设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无非就是些关于工作内容的对话、寒暄式的问候、调查户口式的问答…
资源结构层,它是指你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等等。 第四层:能力圈,它是指你的各种能力,比如管理能力、商业能力、沟通能力、专业技能,等等。
角色会改变,而资源结构层和能力圈只是不断地进化和扩张。 如果你的资源结构和能力不发生改变,那即便是更换了角色,也是在同层次的角色中跳来跳去,甚至还会变得更糟,因为你不进步别人会进步,而随着你年龄的增大,相对价值也就变小了。
💡
第五层:存在感知层 第五层,就是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说得通俗一点,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刷存在感”的? 有些人吃顿美食,发个朋友圈,收获100个点赞,就感觉很有存在感;有些人拥有一段幸福的爱情,被爱人时刻惦记,内心就会充满存在感;而有些人光有这些是不够的,他需要在职场里被领导关注,在事业上获得非凡成就,在行业里被同行看见、被别人重视……这样他才能感觉到存在感!
💡
你想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你的人生使命是什么? 是不是感觉这几个问题都好大好陌生?脑袋里一片空白,从来没想过?偶然想过,也从未找到答案? 那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生活在角色之下,习惯用角色化的视角来思考,关注的是“角色”的长大与变迁,却从未关注过你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所以,你要想清楚这个问题,你就得抛开这些角色,现在你就是你,如果你身上没有这些职位、身份,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这个答案,也许你不能马上回答我,但没关系,因为你还没习惯去掉角色的状态,等你习惯了,答案也就自己冒出来了。
你要想和一个优秀的人在一起,并和他建立深度关系,那你就既要懂他真实的快乐,更要懂他真实的痛苦,并且给予他能量,支持他的存在感,互相依赖共存,才能成为灵魂互相交织的伙伴或者伴侣。
第一,为了理解自己
✍️
角色意味着规则、边界和束缚,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让你无法突破自己。你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实早都被确定好了,你是没有自主权的。你以为是你在思考,其实你是在替角色思考,你想做的事情,其实是角色想让你做的事情。
第一,为了理解自己
角色意味着规则、边界和束缚,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让你无法突破自己。你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实早都被确定好了,你是没有自主权的。你以为是你在思考,其实你是在替角色思考,你想做的事情,其实是角色想让你做的事情。

6 你是第几流人才

“NLP理解层次”把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分成了六个不同的层次,而这些层次是有高低之分的。 如果你用低维度的视角去看这个问题,可能会感觉它根本无法解决。但当你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看它,它也许就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甚至连问题本身也消失了
✍️
环境层:什么都是外部环境的造成的 行动层:出现问题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 能力层:事情都有最佳解决方案,无论是前人的经验,还是学者的实验,都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快速找到答案,只要自己具备相应的能力就可以了 战略层:能够区分问题的层次和依赖关系,找到最核心的问题,并针对性的解决。 身份层:面对同一层次的问题,从正确性来讲没法直接得出结论、做出选择,需要自己的身份、所处的地位,甚至是国家,民族的文化感,让自己做出对应的决定。没有绝对的答案,只是会更加有目标感。 层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低层次的概念不重要,不同的层次只是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落实下来,还是需要实事求是,找正确的方法,付出行动,努力奋斗才能够最终获得好的结果。
“NLP理解层次”把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分成了六个不同的层次,而这些层次是有高低之分的。
努力,的确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远远不是充分条件。
能力就是你能用更简单、更高效的方式解决同样的问题,有选择便是有能力。
💡
那什么问题,是你有“能力”也解决不了的呢? 就是你选择错了问题! 什么意思? 你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你得先清楚,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比如开始的案例,导致现状的原因看上去有很多,哪个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是团队管理的问题,营销方式的问题,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 你是应该打折清库存减少损失,准备关门?还是战略转型,坚持到底? 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人生的不同走向,一旦选择错了问题,你那些优秀的“能力”和“行动力”只会让你越走越远。
你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你得先清楚,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BVR层”就是做选择题的能力,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更重要,什么可以忽略不管。
什么是BVR B(Believe):信念,你相信什么是对的? 你相信这个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往大了说可以是世界观,往小了说就是一个个概念。 为什么我们半本书都是围绕概念来讲的?就是在帮你构筑一个更完整的世界观,这些是你的硬件,是你所有能力能够得以发挥的基石。 V(Value):价值观,你认为A和B哪个更重要? 人生的不同是因为一次次选择的不同,那我们依靠什么来做选择呢?就是我们的价值观。
为什么有些人会有选择困难症? 那是因为他内在的价值观是混乱的,缺少某些概念,或者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清楚,没有价值衡量的标准,因此他也就无法知道哪个更有价值,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R(Rule):规条,做人做事的原则。
比如说,我做事有一条原则就是“只做能产生积累的事情”,这个原则是怎么来的?
✍️
●成本问题:房租涨价,库存积压,已投入的装修成本,进货成本高于淘宝售价…… ●团队问题:员工士气低落,引发离职…… ●市场问题:客流减少,人们现在喜欢在网上购物,网上商品的售价更便宜…… ●营销问题:目前门店没什么营销方式,就是开门迎客; ●渠道问题:线下门店是目前唯一的渠道。
当门店业绩出现下滑,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先做个简单的分类,比如可以分成:
而如果是处在“BVR层”的人呢?他可能并不会马上给出解决方案,而是会先去思考:这些很可能是表面问题,还有没有藏在这些问题下面的更重要的问题?
✍️
环境层,向外寻找原因; 行动层,向内寻找原因,但是停留在个体的外部表现上; 能力层,向内寻找原因,深入思考了个体的内在问题; BVR层,作者的意思是说,根据BVR来进行抉择,哪些事情是重要的有价值,那些事情是无价值的。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延续之前的思路,到了这一层,应该是能统筹分析外部和内部原因,并且洞察内外因之间的关系,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指出行动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信念、价值观和原则充当了判断和行动的标准。而作者所说的选择,应该也就是在这些复杂的因素间进行权衡。
而如果是处在“BVR层”的人呢?他可能并不会马上给出解决方案,而是会先去思考:这些很可能是表面问题,还有没有藏在这些问题下面的更重要的问题?
第一流人才 别名:觉醒者 所处理解层次:身份 典型思考模式:因为我是×××,所以我会×××
这个位置已经不在你的意识层面了,而是到了你的潜意识
不同的身份定位,会配套不同的BVR,而BVR决定了你当下的每次选择;也就是说,你的身份层次决定了你的价值判断,进而决定了你的每一次选择。
当你想清楚自己的身份定位后,就应该围绕它配套相应的BVR,再构建你的能力圈,并做出相应的计划与行动,你就会成为第一流的人才!
[插图]

7 你思考过你的思考吗

7 你思考过你的思考吗
✍️
元认知
7 你思考过你的思考吗
元认知,就是你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就是你的大脑运行方式原来是这样的: 发生了事件A…… →你有了反应B 但如果你的元认知能力被激活了,你大脑的运行方式就会变成这样: 发生了事件A…… →你有了反应B; →我为什么会有反应B?反应B是对的吗? →C好像是更适合的反应; →于是,你有了反应C。
那如果你的元认知能力已经被激活了呢? 你还是打开抖音,发现有好多有意思的视频,然后你不断地翻看,但是突然,一个声音进入大脑:“你为什么会不停地翻看?你的注意力是不是正在被别人收割?” 你浑身一颤,于是赶紧关掉抖音,回到了工作当中……
✍️
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需要激活另一个内在的自己,时刻保持对话,反馈,纠正
那如果你的元认知能力已经被激活了呢? 你还是打开抖音,发现有好多有意思的视频,然后你不断地翻看,但是突然,一个声音进入大脑:“你为什么会不停地翻看?你的注意力是不是正在被别人收割?” 你浑身一颤,于是赶紧关掉抖音,回到了工作当中……
✍️
元认知,需要刻意练习,使之成为习惯
那如果你的元认知能力已经被激活了呢? 你还是打开抖音,发现有好多有意思的视频,然后你不断地翻看,但是突然,一个声音进入大脑:“你为什么会不停地翻看?你的注意力是不是正在被别人收割?” 你浑身一颤,于是赶紧关掉抖音,回到了工作当中……
你的大脑开始有了“纠错机制”,在你的大脑里竟然出现了两个甚至更多个声音,他们在互相辩论、彼此说服,而你自己就像是这场小型辩论赛的裁判,观看着这场争斗,最终选择获胜的那位“选手”,做出符合“他的结论”的反应。
✍️
因为注意力决定了你会接收到什么信息;接收到的信息会决定你的大脑会思考什么;而大脑的思考结果又会影响你的输出,也就是你说的话,你做的动作。最终,这些输出会导致你的人生天差地别
第一,控制输入
[插图]
💡
为什么会存在富人家的孩子越富有这个现象? 并不是因为他们继承了家里的财产而变成富人,而是因为他们从小获得的教育资源、人脉资源等都是不同的,这些“输入信息”的质量决定了他们的思考,决定了他们的能力圈,决定了他们的资源结构层,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不同人生。 有许多富豪曾说“我的钱不会留给下一代”,但从来没有听到一个富豪说会放弃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才是影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财富! 所以,控制注意力,就是控制了你大脑的“输入设备”。 如今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内容创作和传播的门槛已大幅度降低,大量没用的、占你大脑内存的、有销售目的的、甚至是错误的知识,具有欺骗性的谣言,没有营养的八卦等信息随处可见,它们会像病毒一样蔓延在整个互联网,霸占着你的手机屏幕,期待着进入你的大脑,占领你的黑盒子,让你的思考变得浑浊,还很难被清理出去……
思考的方式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简单粗暴,浮于表面的情绪宣泄……
所以,你必须启动“元认知”,让你的注意力像杀毒软件一样严格把关,对不合格的信息实行零容忍,一定坚决不让它们进入你的大脑。
对有益的信息:储存 如果是一条有用的信息或者是知识概念,那就把它储存起来吧。 你储存的这些有用的知识,就像是电脑里的数据,电脑的所有运算都是要基于数据的,没有数据也就没有办法运算,而你的大脑思考也需要依赖于这些知识,不然就不知道该思考什么。
能力层”储存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论”
大脑里可能储存了很多套思考方式,当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问题进入大脑之后,你得先判断,它属于哪种问题、什么任务、目的是什么,然后启动不同的“思考方式”“方法论”来处理这些信息。
●你想创业,想先制定一个战略,那你就可以拿出一套战略思考工具:SWOT分析; ●你有选择困难症?那你就可以拿出一套决策分析工具:概率决策树; ●你准备写一篇文章,却不知道如何下笔,你可以试试结构化表达工具:SCQA;
如果没有“元认知”的话,你就算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你也可能会做不好。比如: ●明明结论已经思考得很清楚了,内心有很清晰的想法,但就是表达不出来,讲不清楚…… ●明明行动计划已经列出来了,但是一下子那么多事情,每件事情看上去都很重要,时间又那么紧迫,所以你什么都做,顾此失彼,一团乱麻…… ●明明周末计划要完成三件事的,结果一会儿要陪狗狗去打针,一会儿老李又约去吃饭,周末还有个比赛不能错过,等在淘宝上买完一双鞋子就开始工作……一晃眼竟然已经到了周日的晚上,什么事都还没解决,最后,你怀着焦虑的心情,开始了挑灯夜战,把自己搞得好疲惫…… 沟通能力、任务管理、时间管理一团糟……
✍️
早冥读写跑
如何提高元认知
💡
然而,很遗憾地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 就像你现在最多可以举起150斤的重物,然后你学习了一个如何举起300斤重物的方法,但是以你目前的肌肉力量,你依然只能举起150斤…… 从150斤举到300斤,光知道方法是不行的,你需要不停地锻炼来增强你的肌肉,你需要控制自己的饮食,让身体素质不受食物的破坏…… 大脑也像是一块肌肉,它没有办法一下子变得很强壮,它需要你持续地练习才能加强。 一 刻意练习
比如帮助你提高思维能力的工具:金字塔原理、MECE法则、5W2H、SCQA、二维四象限,等等。 比如帮助你提高决策能力的工具:KT法、概率决策树、麦穗理论,等等。
5W2H,它提醒你交代事情的时候要完整具体,于是你就开始重新思考:Who是谁?小王。What做什么?打印公司产品的介绍资料。When什么时候要?下班前。Where交到哪里?总经理办公室;Why为什么要做这个?给客户做参考。How具体有什么要求?彩色双面打印。How Many需要多少份?3份。
每天晚上你可以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对今天遇到的事情,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行为进行一次复盘,看看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下一次应该如何提高,哪些行为是被大脑“绑架”了?
✍️
第一步: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不一定非要盘腿而坐,舒服的方式即可,挺直腰杆; ●第二步:设定一个15分钟以上的闹铃(一开始15分钟为佳,之后可以慢慢增加),然后闭上眼睛;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大脑放空,停止自己的一切思考,放慢呼吸速度,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 ●第四步:过程中也许你会走神,也许你会睡着,没关系,当你意识到的时候,再用“元认知”把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即可。如此往复,直到闹铃响起。
练习冥想

8 你值多少钱

在不同的场景,人对同一件事物可能会触发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导致价值判断的标准不同。 注意,这里说的是“不同”,并没有说高低,如果大家把它都当成“压咸菜的大石头”,那么去哪里价值都一样的。
因此,价值由什么决定? ①需求:需求决定有没有价值,场景决定是什么需求; ②供给:供给量决定价值的多少,越稀缺的东西越有价值。
需求是前提,稀缺是杠杆,没人要的东西,你再稀缺也没用。
你看,每多一种能力,你的不可替代性将会大幅度提升! 所以,让自己变得稀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拥有多维度能力! 不过,你可能要问了,能力
因此,什么是多维能力 就是能把多种能力结合在一起,并且为同一个目标服务,这样就会发挥巨大的价值!
多个能力必须是为同一个目标服务
那么如何打造自己的稀缺性呢? 你平时要多学点跨界的知识和技能,为打造多维能力做好基础,一旦目标出现后,你所学的那些知识就会自动地组合成一个整体,让你成为稀缺型人才,让你变得不可替代,让你变得价值连城!

第三模块 重新理解世界

1.开启“元认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这是一切的前提。 2.脱掉自己的“角色化”外衣,设定一个“人生使命”,想想你想成为谁。 3.找到自己愿意乐此不疲的“天赋”开始刻意练习,并把它打造成自己的长板。 4.围绕长板和目标打造“多维能力”,让自己的价值由于稀缺而变得更加值钱。 5.然后,用更高级的方式“经营自己的时间”,把你的能力商业化。 6.最后,构建一个“复利模式”让自己的财富指数级增长!
知道这个时代会往哪个方向走,你知道了财富正在往哪里流动,这是什么? 趋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欲全其功,必先顺其势。时势造英雄,第一流的人物总在关注时代和趋势的变化,并顺势而为!
💡
而物体将会从“高势能”的地方往“低势能”的地方运动,比如水往低处流,电子在静电场中由高势能处往低势能处运动,等等。 因此,当倾斜平面的时候,由于平面某些位置的高度发生了变化,势能差就产生了,小球就自然会从“高势能位”往“低势能位”滚动了(见图9-2)。 [插图] 图9-2 所以,趋势是结果,它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要么受“外力”影响,要么存在“势能差”。 由此,我们找到了造成趋势的两大原因
💡
但现实里这种案例很少。 我很喜欢《孙子兵法》,这本兵法奇书里讲的内容,其实都是教你如何以强胜弱,以大欺小,而不是以弱胜强。 里面有一句话是说:“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意思是真正会打仗的人,他们的功绩都是看起来很平常的,因为他们都是通过以大欺小、以强胜弱的方式去碾压对手获得战争胜利的,根本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战争还没开始,胜负已定。 那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故事广为流传,是因为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少了,而真正的大将是不会让自己处于这种不利位置的。 曾经的共享单车大战、打车软件大战其实都是上演了这样一个剧本,一开始都是诸侯割据,群雄逐鹿,大家彼此混战,打得不可开交。
所以,现在的大企业学会了两个新的方式来应对这种“创新者的窘境”: 1.要么从内部独立出去一个团队,脱离原公司,在创业环境下单独搞新业务; 2.要么看到好的公司直接买买买。 总之,不让创新者在企业内部和老部队直面交战。
山上,让他们站上山顶往下打!这时你会发现,士兵们都变得勇猛无比,团队士气高昂,每个人的能力好像都提高了10倍! 这就叫: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CEO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员工赋能。员工再好再不好,他们都是一个“点”,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势能就那么多,你不应该天天对自己的员工不满意,而应该去外部找有势能的线、面、体,为你的组织赋能,这才是一个好CEO该干的事。 拉入一个好资源,制定一个好战略,让员工顺势而为!

10 我有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可行吗

✍️
项目可行性评估维度: 1.项目盈利能力:客户终生价值 1)客户终生价值=(客单价-边际成本)×购买次数 2)单次购买价格越高,每增加一个客户所增加的成本越低,购买次数越多=>项目盈利越强。 2.项目发展能力:获客成本 目标:客户终生价值-获客成本>0 key:存量用户资源 3.项目成长空间:用户规模 1)市场总容量 确认进入的细分市场-获得市场容量数据-评估可获得的用户数量 2)市场竞争 =>有竞争对手—评估对手的能力,已占有的市场份额,自己进入市场的可能性等。 =>无竞争对手—需注意,该项目需求的社会真实性、市场教育等问题。 4.项目风控能力:风险成本 计算项目即使没有客户,也需付出的成本—评估对此的接受程度 —>接受—找出如何降低项目失败可能性的方法,或减少支出的成本 —>不能接受—放弃项目,重新寻找风险偏好适中的项目
为“想法”估值的四个维度
✍️
一、客户终生价值 对项目盈利能力的估算,LTV = (客单价 - 边际成本)* 购买次数 二、获客成本 获客成本越低,发展能力越强,CAC要做到足够低 烧钱的逻辑:LTV - CAC > 0 三、用户规模 对项目“成长空间”的估算 市场总量:天花板,想象空间 市场竞争:结合资源约束,能抢占的市场份额,做用户规模的估算 四、风险成本 对项目“风控能力”的预估,项目失败,损失多少?
为“想法”估值的四个维度
什么叫客户终生价值 就是一个客户一辈子在你这里花多少钱。 客户终生价值=(客单价-边际成本)×购买次数
计算客户终生价值有三个要素: 1.客单价 一个客户在你这里购买一次产品或者服务,平均需要花多少钱? 2.边际成本 每多增加一个客户所增加的总成本。 比如,你是卖拖把的,每多卖一把拖把,你就得多一笔拖把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等。从这里可以看到,边际成本越低越好,这样利润就会越高,扩展性越强。 那边际成本有没有可能等于零呢? 腾讯开发了一款叫“微信”的产品,虽然前期投入了大量的开发成本,但是现在每增加一个客户,腾讯几乎不需要再增加什么额外成本,也就是说,微信这个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等于零。 3.购买次数 一个客户一辈子在你这里,平均会消费几次?
💡
从这里你可以看到,客单价越高,边际成本越低,购买次数越多的产品或者服务,说明这个项目的盈利能力越好,它的项目估值就会越高。 比如房地产行业,虽然购买次数很低,一个人一辈子也许只能买一套,但是客单价非常高,也许一次就花掉一辈子的积蓄……所以,房地产行业的平均估值就比许多行业高出好几个数量级。 有了这个公式,你就可以估算一下自己的想法,如果正式运行,客单价会有多高?边际成本是多少?客户可能会来购买几次?试着计算一下你未来客户的终生价值。 你可能会说,我还没开始做,怎么知道具体是多少? 一个字:估! 这不还是不靠谱吗?
有了这个公式,你就可以估算一下自己的想法,如果正式运行,客单价会有多高?边际成本是多少?客户可能会来购买几次?试着计算一下你未来客户的终生价值。
估值维度二:获客成本 这是对项目“发展能力”的估算。 你的获客成本越低,说明你发展能力越强,你这个项目的估值也就越高。
烧钱的逻辑是什么 客户终生价值-获客成本>0 烧的是获客成本,拼的是客户终生价值,只要用户后续能一直在我这里买买买,客户终生价值能大于我的获客成本,我就愿意在前期烧烧烧,用短期的补贴带来长期的收益,先快速跑马圈地,把市场占领了,以后再慢慢把钱赚回来。这样就非常值!越烧,钱越多!
估值维度三:用户规模 这是对项目“成长空间”的估算。 什么是用户规模 就是你这个项目,最多可以获得多少个用户。
市场竞争
因为更大的可能,是你认为的这个需求,它不一定真的存在,那你对自己的这个想法就要很谨慎了,你将来做出来的这个产品,很可能会卖不掉。
所以,蓝海未必是蓝海,你所认为的市场空白,反而要更加当心。
估值维度四:风险成本
✍️
这是对项目“风控能力”的估算。 什么是风险成本 就是你的项目如果失败了,一分钱没挣到,最多会损失多少?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一个客户都没有,依然要支付的费用是哪些?有多少? 比如你建厂投入的设备,购买的办公用品,你招募员工发放的基本工资,公司每个月的房租,店铺的装修费,等等。 这些在你没有任何客户的时候,也必须要投入,这些就是你的风险成本。 你不能说我的项目有可能一年挣1个亿,但是得先投入20亿建厂搞研发,那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个损失就太大了,这样的项目看似盈利能力很诱人,但是因为风险太大,也没有人愿意投。
估值维度四:风险成本
💡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一个客户都没有,依然要支付的费用是哪些?有多少? 比如你建厂投入的设备,购买的办公用品,你招募员工发放的基本工资,公司每个月的房租,店铺的装修费,等等。 这些在你没有任何客户的时候,也必须要投入,这些就是你的风险成本。 你不能说我的项目有可能一年挣1个亿,但是得先投入20亿建厂搞研发,那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个损失就太大了,这样的项目看似盈利能力很诱人,但是因为风险太大,也没有人愿意投。 所以,你的想法在瓜熟蒂落之前得先做个假设
很多人创业,都只看到了收益的部分,却并不太关注风险,更不知道该如何转移这些风险,这是很危险的
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成长空间、风控能力
它考验你产品的价值、质量,你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对用户持续的服务,供应链的管理,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等等,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客户终生价值,这是整个项目的核心。
💡
它考验你产品的价值、质量,你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对用户持续的服务,供应链的管理,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等等,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客户终生价值,这是整个项目的核心。 “发展能力”是看你能把盈利能力以多快的速度、多大的规模进行放大 它包括了你的营销能力、渠道开发能力、品牌建设能力、内容运营能力等等,所有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降低获客成本。 “市场空间”是你的发展极限,是你的天花板 你在开始的时候就得想清楚,你想做多大的生意,规模和竞争是成正比的,你进入的赛道越宽,和你竞争的人就会越多,你的能力配得上多少市场份额?
并不是赛道越宽越好,有时候小赛道没什么竞争,你只要做了,就能成为前几名,就能霸占赛道,甚至关闭赛道,让后来者觉得没必要进来了,你也能获得不错的项目回报。
比如,找投资人融资的本质,其实就是给你的创业买一份保险,当然,相应地你得拿出公司未来的成长收益去交换。或者,你可以通过资产配置的方式转移风险。比如,同时开启两项业务,一个是能马上带来稳定现金流的业务,另外一个呢?可能是初期没有什么收入,但是未来能有很好成长性的业务,这样你就能用第一个业务的钱去补贴第二个业务,你的公司就不至于没钱而死掉,同时还能保有高成长的机会……
现在,你终于可以面对自己那灵光一闪的想法,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了: ●这个项目的盈利能力如何?用户是不是真的需要我?客户的终生价值是多少? ●这个项目的发展能力如何?我有没有存量的资源可以用?能否找到降低获客成本的方式? ●这个项目的市场空间如何?是个没人竞争的小赛道,还是有想象力的大赛道? ●这个项目如果赔钱了咋办?我能不能承受得起这个损失?是否可以融资来为风险买个保险? ●我有没有准备好?有没有相关的经验?商业知识够不够? ●这个项目是否在目前的趋势里?有哪些高势能的平台能为我的团队赋能? ●我的团队成员都有哪些人?他们的战斗力如何?是否能够齐心协力?是否拥有“创新”和“效率”这两把武器?

11 你这么努力,最后还是输了所有?

你从小学习的,可能几乎都是在“掌控域”中的生存法则,你却要用它来面对整个世界,这怎么可能会有效……
💡
你从小学习的,可能几乎都是在“掌控域”中的生存法则,你却要用它来面对整个世界,这怎么可能会有效…… 因此,你得重新理解这个世界,并开始学习另外三个域内的生存法则,这样你才能在恰当的地方,使用正确的策略,达成理想的结果。那么接下来,我就来和你说说这四个不同的域,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性,你的生存策略又该做怎样的调整…… 四域空间的生存法则 掌控域 顾名思义,在这里,你对事物会比较有掌控力,你知道它们的内在运行规律,知道某个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因果关联性很强。
四域空间的生存法则
✍️
四域空间(确定-不确定;已知-未知)的生存法则 ① 掌控域:因果关联性很强 生存策略:积极努力,刻意练习,提高技能水平 ② 盲域:未知的领域 生存策略: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开始学习与探索 ③ 概率域:不确定性>确定性,行为对结果的影响很小 生存策略:不赌单次,赌整体,善用数据决策 ④ 风险域:不仅结果不确定,连结果会是什么都不知道 生存策略:避免进入,增加冗余备份,彩票思维 四域共同的生存法则:守株待兔 在这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的世界里,首先,要保持初心,尊重未知,通过不断学习减少盲域的面积,牢牢抓住那些正确的概念和不变的规律,扩大掌控域,守住株。 其次,发展有效人脉,学习跨界知识,投资成长性资产,提高不确定性机会出现的概率,诱捕兔。
四域空间的生存法则
你认为的“口才好”,背后有一大堆你看不见的“理论框架”,这就是你的“盲域”。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策略:既然不能横向复制,那你就把项目纵向切分,把一个原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做完的产品,分成一小阶段一小阶段地去开发,然后逐渐增大投入资金,每出来一个新版本,就投放市场,接受用户的反馈,小问题小改,大问题大改,用试错的方式,迭代前进……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
这其实就是“买彩票”的逻辑:把资源切割成很小的一部分一部分,分别投在不同的有潜在高回报的项目上,然后期待“好运降临”,赚取不菲的收入。
这里的关键是要控制你在“风险域”的总投入,我的建议是不超过20%,然后要把你投入的金额切得足够小,投得足够多,这样每一部分投资损失了,你也不会心疼。
如何发现? 你得保持初心,尊重未知,通过不断学习,减少盲域的面积,提高“株”的数量。 如何守住? 严格按照这些概念、规律来行事,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增强你的确定性。 你拥有了确定性,你就不会饿死。
所谓的“人脉”,不是能帮到你的人,而是你能帮到他的人。你多帮助别人,就是在往你们之间的“情感账户里存钱”。别把这些投入当成“交易”,而是当成买彩票式的投资,都“损失”了也无所谓,至少你获得了很好的人脉关系。
多学习一些跨界知识,除了能打造多维能力之外,还能让你在整个知识大厦中建立各种“线头”。
胜可知而不可为 所谓的“守株待兔”,其实就是不断扩大“掌控域”以及投资“风险域”的过程。 尽人事:做好可掌握的部分;听天命:投资不确定,期待好运的眷顾。 然后保持耐心,稳步发展……

12 你的运气,为什么一直不好

这些叫作“幸存者偏见”。什么意思? 就是我们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并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进而忽略了一些非常关键的信息。比如你眼里只看到那些实现了愿望,去还愿的人,却没有看到那些许了愿,却没有实现得更多的人。
✍️
幸存者偏见又称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意思是指,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 此规律也适用于金融和商业领域。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被视为“传奇”,它们的做法被争相效仿。而其实有些也许只是因为偶然原因幸存下来了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 “我亲戚吃这个药好了” 或者 “我一个朋友去找了这个医生” 等等。不管你的亲戚和朋友和你关系如何好,如何值得信任和尊重,在客观规律面前他们都是等同的。疾病和医药不会因为你的喜好而照顾或者偏袒你的亲朋。所谓 “兼听则明” 也是这个道理,抛掉对个案的迷信,全面系统的了解才能克服这个偏差。 常见谬误 读书无用论 如今很多人在说,谁谁谁当初没好好上学如今照样挣大钱,而好多用功读书的人,毕业后反而不如那些没好好学习的人混得好。并且因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所以很多人得出“上学没有用处”,“读书无用”的结论。 这些其实只是个例,因为基数太大,所以看起来有很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官方口径,可以算出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8.7%左右。可以看出学历低的人数远高于学历高的人数,所以即便低学历者成功率远低于高学历者,也照样会导致低学历者出现大批成功人士。 对于高学历者,普通人既会关注成功的人,也会关注那些没成功的人,并且高学历却落魄的人尤其受关注,容易被当做新闻报道
这些叫作“幸存者偏见”。什么意思? 就是我们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并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进而忽略了一些非常关键的信息。比如你眼里只看到那些实现了愿望,去还愿的人,却没有看到那些许了愿,却没有实现得更多的人。
在“幸存者偏见”和“因果思维倾向”这两个逻辑谬误的共同作用下,各种“迷信”活动大行其道!
那怎么遇到呢 你可以尝试着逆向思考:就是先分析,你会主动去帮助哪些人? 知道这个原因后,再反过来推导,那些被帮助的人身上,有哪些特质是你可以学习的? 这样你就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更容易获得贵人的帮助了。
2.低调、谦逊、知恩图报 人们喜欢帮助弱者,其实是源于内心的一种存在感的满足。就是看到对方,因为自己的帮助而变得更好,内心会有一种开心的满足感。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的这个行为是有意义的!
大智若愚、乐善好施的人更容易遇到贵人。如果你能做到这些,那你在“人”方面的运气就不会差,很多人会主动给你带来“好运”,愿意帮助像你这样的人。
💡
对,最后,他用松香替代黏土作为粘合剂,这个重大的技术难题就这样突破了。 事后,稻盛和夫戏说这是“神的启示”。 但这哪是神的启示…… 要不是他脑海里一直在思索,要不是他吃住都在实验室里,要不是他已有无数次失败的经历……他又怎么可能遇到这次“神的启示”呢? 这并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过去的经验和思考,共同谋划了这次“好运气”的到来! 所谓的灵感,不过是经验和学识的产物,而不是天马行空的突发奇想! 所以,如何让“事”变成你的催化剂 就是要让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产生“积累”的效果,前一件事是后一件事的预动作,过去的经验是今天的铺路石,让时间成为你的朋友,产生复利效应。
要不是他脑海里一直在思索,要不是他吃住都在实验室里,要不是他已有无数次失败的经历……他又怎么可能遇到这次“神的启示”呢? 这并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过去的经验和思考,共同谋划了这次“好运气”的到来! 所谓的灵感,不过是经验和学识的产物,而不是天马行空的突发奇想
如何让“事”变成你的催化剂 就是要让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产生“积累”的效果,前一件事是后一件事的预动作,过去的经验是今天的铺路石,让时间成为你的朋友,产生复利效应。
就像把一壶水烧开的过程,你必须持续对水加热,水温每升高一度,都让下一秒钟的加热有了更高的起点,这样温度就能持续升高,直到某一刻的到来,量变到质变。
图12-1 你和世界的关系

第四模块 解开大脑的封印

比如,说英语的人和说中文的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不是完全相同的。 由于英语的语法结构,让使用英语思考的人,更注重具体的、明确的细节,以及细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一句话经常就代表一个明确的意思。 而使用中文思考就很有意境了,很多话说出来有许多层意思,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景下说的同样的话,意思竟然可以完全不同,比如“我谢谢你全家!”
所以,语言就像是思维的源代码,不同的语言模式,将构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改变你的思维方式,首先,你就要使用不同的“语言模式”。
我没有朋友→我要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 这个没办法→我要换个新角度思考一下 我不想那么穷→我要想办法增加收入
情绪是一种状态,不是问题本身。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消除状态。发烧了,要找到是身体哪里有炎症,是什么部位出了问题,而不是只在头上敷冰袋。
因为你对外围世界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所以,负面情绪的真正来源是两个 1 信念不匹配 外围世界的情景,与你内在的信念系统BVR冲突,你觉得应该如此,而事实上大相径庭。
✍️
1、信念不匹配:对方的行为,和你心里对他的行为预期不一致。 2、能力不足够:你的能力能否解决眼前的问题?如果能解决,你会展现出“自信”的情绪;如果解决不了,你可能就会展现出“害怕”或者“恐惧”的情绪了。
所以,负面情绪的真正来源是两个 1 信念不匹配 外围世界的情景,与你内在的信念系统BVR冲突,你觉得应该如此,而事实上大相径庭。
你的信念系统(BVR)无法理解眼前这个世界了,才是问题!你的能力无法处理眼前的这件事了,才是原因!
2 建立正面的信念系统 信念,就是你理解世界的方式。 你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你的朋友或者爱人“应该”如何对待你?你做了某些动作“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反馈?
市面上有无数条信念,从《论语》到《圣经》,从宗教到哲学,从民间俗语到心灵鸡汤…… 这里面都有大量优秀的信念、价值观、规条,有些信念系统非常完整。它们之间没有对错,你选择其中任意一本深入学习,都能改变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改变你对为人处世的理解。理解变了,情绪自然就会跟着改变。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影响别人。我们能推动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当你想要改变另一个人的时候,你的悲惨命运就此开始。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4.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
而一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你永远不可能看完世界上所有的角落,了解每个人遇到的每件事,过程中也会缺失很多信息。就算是进入了大脑的信息,也会被你的信念系统给重新编码,被赋予新的意义。
5.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回应 每个人大脑里的世界由于都是主观的,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会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编码,所以,你说的一句话,在对方听起来也许就是另外一个意思
7.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对事情没有办法的人,会将事情画上句号;对事情只有一个方法的人,因为别无选择,所以会陷入困境;而对事情只有两个方法的人,会左右为难,因此也是一个困境。只有当你对一件事情有三个以上方法的时候,你才会有选择,有选择就是有能力。
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如果你了解和接受了他的正面动机,他就会觉得你接受他这个人
每个人都有过快乐的经历,换句话说,你是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的。 你的快乐取决于怎么看待眼前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眼前的这件事决定你快不快乐。你遇到的每一件事里,正面和负面的意义都是同时存在的,至于你想看到事物的哪一面,赋予它什么意义,由你自己决定。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来改变对它的理解,从而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记住,你本人已具备了让自己成功快乐的所有能力,无须外求。
能有一个以上的选择,便是灵活;能容纳别人的不同意见,便是灵活;灵活并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寻求双赢、多赢的可能性;灵活也代表你足够地自信,自信度越低,越容易在某个角落认死理,态度强硬;而强硬的态度会让周围的人感到紧张,灵活却能让人放松。
12.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因为男朋友迟到而发怒,是因为希望有一个完美的约会;因为担心明天的演讲而焦虑,是因为希望发挥出色;我们情绪的背后藏着动机,动机总是正面的,因为潜意识从来不会伤害自己,只是误以为某些行为可以满足自己的这份动机。
如果你的能力还不够,信念系统还没建立完善,情绪又突然来袭怎么办?
✍️
第一步:自觉 首先,你要觉察到自己处在情绪状态中,在心中对自己说出目前的情绪,比如你在发火,你要在心里默念:“我现在正在发火……” 当你知道自己“正在生气”,你的怒火便会减少一大半,因为你的理性大脑开始发挥作用,而不是完全关闭着的状态。 第二步:理解 “我为什么会发火?我的动机是什么?我想通过发火得到什么?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获得?” 如果找不到动机了,那你就想一下,是对方或者外围世界触犯了你哪条信念?你觉得应该是这样的,可是事实上却变成那样了?这条信念本身是不是正确的? 第三步:转换 你的情绪表达里有没有负面词语?试着转换成正面的语句;12条前提假设里,哪一条可以解释目前状况,哪一条能给你力量?试着用它来替换自己原有的信念;这个动机,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达成吗?如果能力不够,还可以找谁来帮助你?…… 如果你能够顺利地走到第三步,那么就可以把一个情绪问题,变成了一个具体问题,从感性爆炸拉回到了理性思考。 这时候,你就办法解决它了!
如果你的能力还不够,信念系统还没建立完善,情绪又突然来袭怎么办?
你可以试着将以下句子中的负面词语改为正面词语作为练习:

14 人工智能在疯狂学习,你却在刷朋友圈

💡
14 人工智能在疯狂学习,你却在刷朋友圈 人工智能比你爱学习 1997年,IBM深蓝计算机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引发全球热议。 20年后,计算机打败人脑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闻了。现在人们更关注的是机器与机器的对决。 2017年,谷歌的AlphaZero击败了2016年的全球计算机国际象棋冠军Stockfish。 更可怕的是,你猜AlphaZero从零开始学习国际象棋,到准备好跟Stockfish对局,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吗? 答案是:4小时! 你没看错,就4小时!
贫富差距导致的最可怕的结果,并不是金钱上的不平等,而是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凯文·凯利的《必然》一书中说道:“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需要不断给自己打补丁的时代,你将永远处在升级的过程中……”
于是你每天刷知乎、刷微博、刷朋友圈;看书、看新闻、看公号;听直播、听微课、听演讲……喜马拉雅、荔枝、得到等知识服务软件一个都不放过! 貌似学了很多,却感觉没什么用…… 记不住,讲不出,更用不到,面对问题还是一脸懵圈,好像这些学习未曾发生过一样……
你听过“如何把一头大象放入冰箱”的问题吗? 把大象放进冰箱分为三步: 1.打开冰箱 2.放入大象 3.关上冰箱 其实学习也是一样,也可以把过程简化为三步: 1.打开大脑 2.放入知识 3.提取使用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说一下这三步具体该如何操作。
人一共有四种认知状态,从低到高分别是(见图14-1)
✍️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知道自己不知道; 3.知道自己知道; 4.不知道自己知道 大多数人其实是处在第一个层级的,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
人一共有四种认知状态,从低到高分别是(见图14-1)
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还不懂什么……
在心理学上,这个现象叫作“达克效应”,也是我们常挂在口中的“无知者无畏”…… 因为无意识,所以你我都有可能身处其中……
✍️
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发现这个现象的Dunning和Kruger因此获得了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
在心理学上,这个现象叫作“达克效应”,也是我们常挂在口中的“无知者无畏”…… 因为无意识,所以你我都有可能身处其中……
初心是禅修里的一个概念,意为“一颗初学者的心”,像一个孩子一样,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
不忘初衷,是到不了始终的,因为市场是变化无常的,你最初的想法,很可能没过几个月就过时了,你必须得调整,认死理是会撞南墙的! 你只有“保持初心”,也就是保持一颗初学者的心,在变化的市场里,永远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不断调整,你才“方得始终”。
今天,我要给你的大脑安装三个过滤器: 1.区分“信息”与“知识”
✍️
信息=所感 知识=被验证的概念、规律、方法论(比如音速=340m/s,E=mc²,墨菲定律:任何可能出错的事情最终都会出错。其含义是说,无论是因为存在一个错误的方法,或是存在发生某种错误的潜在可能性,只要重复进行某项行动,错误在某个时刻就会发生。 对大脑的认知和建立外脑的意义: 1.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 2.大脑的机制天生就不是为了记忆和处理大量信息而设计的 3.我们大脑不擅长的记忆和大规模信息管理,但这却是我们外脑所擅长的 4.外脑是为了帮助大脑更好的记住:有逻辑关系的知识,你用的时候才能想起来 5.建立外脑,本身就是把零碎的东西体系化的过程,就是搭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大脑喜欢有结构的东西 6.我们的大脑会遗忘,但是外脑它永远也不会忘,你建立的这个外脑就会和你的大脑形成互补,各发挥其所长 •所以想发挥大脑真正的威力,就把它从记忆中解放出来,让它去思考,而不是让它去记忆。)
今天,我要给你的大脑安装三个过滤器: 1.区分“信息”与“知识”
所谓知识,就是指那些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被人们相信的概念、规律、方法论。
💡
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知道要学什么,所以看上去要学的东西有很多。而一旦能分辨优劣了,你会发现好内容太少了! 那如何获得分辨内容优劣的能力呢? 答案是:见真识假! 好的看多了,自然就能分辨什么是差的了,就像审美一样,一旦提升上去了,就很难忍受难看的设计了。 那好的东西在哪呢? 如果你想学习某个领域里的内容,那就先去找这个领域里最出名的经典书去阅读,可以从各类图书的畅销榜里去挑选,也可以看看业内牛人们的推荐,这样找到的书你会发现来来回回说的就是那几本,这些就是好书。 如果你是刚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建议先从经典入门级的书开始读,这有助于你快速掌握这个领域内的基础概念,基础概念的夯实对后期的学习帮助巨大。
如果你想学习某个领域里的内容,那就先去找这个领域里最出名的经典书去阅读,可以从各类图书的畅销榜里去挑选,也可以看看业内牛人们的推荐,这样找到的书你会发现来来回回说的就是那几本,这些就是好书。
只有把经验升华成了知识、规律,才能指导我们的行动,这就是著名的库伯学习圈
可以在书上做笔记 看书的时候,会迸发出很多的灵感,如果拿笔记本记录,后期容易对不上号,而笔记本的管理又是一个大工程;如果能在书上直接写写画画,把重点的部分直接划出来,把想到的笔记、灵感直接写在边栏上,这样就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日后翻阅也能看到之前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结构化的知识?
我们之所以感觉在互联网上,看了很多知识,但感觉用处不大,就是因为这些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彼此之间没有结构。这就像我们买了一堆汽车零件回来,每一个零件看上去都很好,但是堆在一起,依然是一堆零件,而不是一辆车,根本无法使用。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真正爱学习的人,比较反对在互联网上碎片化学习,而更愿意看书的原因。就是因为一本好书,它的知识是结构化的,学完一本书,就像装配上了一件已经组装好的武器,能够解决一系列问题。 那么,我们就不能在互联网上学习知识了吗? 并不是,而是你需要有把零碎知识组装起来,让它们成为结构化知识的能力!
如果按照这样的分组把知识填满,那么在未来,讲到中国的任何一个事件,你都可以从当时的时间、空间、主题等不同角度,从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出发,综合性地分析一件事,而不仅仅是对独立事件看热闹式地侃大山,这就是结构化知识的力量。
有了结构化的知识,你再遇到某一领域内的问题时,就不再是用点状的眼光去简单评判,而是用全局的视角来整体分析了……
建立知识之间的链接
还记得我们讲的复利效应吗?让新知识和旧知识链接得越多越深,知识的增长就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型的。所以,光储存知识还不够,需要和它发生一次接触。
首先,是你与知识之间的链接: 因为印象笔记使用非常方便,很多内容都是一键收藏的,这样的方便也会导致一个副作用,就是收藏完之后,就没有之后了,过了几个月,你也许自己都忘记了当时竟然收藏过这篇文章…… 因此,每一次新知识的加入,都需要与原有知识做一次链接,它才能成为你大脑中的一部分。你需要在整理收藏夹的同时,对笔记做一次再加工,可以是为内容重新排版,画出你认为重点的部分;也可以写上几句评语和感悟,加深理解(见图14-8)。总之,就是要让这个新知识和你本人发生一次深度接触,而不仅仅是让它存到你的个人图书馆里去积灰
还要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链接: 你可以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在一篇内容中插入另外一篇内容的超链接,这样你就可以非常方便地从一篇文章快速跳转至相关的延伸阅读中去,这能帮助你从多个角度理解同一个问题,提升你看问题的全局性。
因此,你需要每天晚上复个盘,看看自己定下的这些习惯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的原因是什么,明天准备如何改善。然后坚持21天以上,如此往复,你就能把它变成自己的习惯。

15 如何提高思考能力

“赫布定律”
所以,学习的过程,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是将虚拟的知识存入大脑里这样一个过程,而是将不同事物彼此联系到一起,并在大脑中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强度的变化。
人是在已有认知上,建立新的链接,来理解新事物的。
✍️
人是在已有认知上,建立新的链接,来理解新事物的。
人是在已有认知上,建立新的链接,来理解新事物的。
知识”并不是直接解决问题的,而是提高了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考质量”!
学习知识→提高思考质量→解决问题的效率
如果能链接到的背景信息很少,我们就无法有效地思考,甚至都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 而你掌握的背景知识越多,可用于思考的要素就越多,最终给出的方案也会越全面。当别人还在理解问题的时候,你可能已经链接到一个方法论,并开始侃侃而谈了……
✍️
1. 增加背景知识量; 2. 提高链接强度; 3. 增强知识结构; 4. 提高背景知识的梳理能力;
我们该如何提高思考能力 知道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思考问题的,要提高思考能力就有了具体的方向: 一 增加背景知识量
思考的基础是背景知识拥有量。增加背景知识量,就是增加乐高积木里的积木数量和种类。
而如果你掌握的背景知识量太少,你的思考就会比较片面,以偏概全;或者所有问题,都链接到一个方法论,比如用供需理论解释一切,这就像拿着一把锤子,眼里都是钉子……
💡
而如果你掌握的背景知识量太少,你的思考就会比较片面,以偏概全;或者所有问题,都链接到一个方法论,比如用供需理论解释一切,这就像拿着一把锤子,眼里都是钉子…… 所以,提高思考能力的第一步,并不是让大脑变得更聪明,而是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这并不是为了让你显得更有学问,而是帮助你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有足够的背景知识量可供你链接,让你拥有思考的“基石”。 二 提高链接强度 链接强度,就是指熟悉程度,就像我让你用乐高积木搭出一个房子,你能瞬间知道该选用哪些积木、按什么步骤、拼成什么样子,而不需要在一大堆积木里一个个比对,一次次尝试……
你的问题所要用到的这些背景知识,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了条件反射级的链接强度。 他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根据你的问题,把瞬间出现在脑海中的解决方案说出来而已,根本不用思考…
学习的过程是链接,而不是记忆。
✍️
学习的过程是链接,而不是记忆。
学习的过程是链接,而不是记忆。
所以你每次学习了一个新概念、新方法,并不是把它背出来,或者存入收藏夹,而是让它和你的旧知识发生链接,用旧的知识来理解这个新概念,让这个新概念从你的原有知识里“长”出来。
比如,今天你学习了“背景知识”和“思考区域”这两个新概念,它们是什么意思呢? 不要死记硬背定义,那样很快就会忘记,因为没有发生链接。你可以用其他熟悉的知识来理解它,比如电脑里的硬盘和内存:“背景知识”就相当于“硬盘”里储存的信息,平时一般不用,等有个程序需要用到这个信息的时候,这个信息就会从“硬盘”进到“内存”里进行工作,这个内存就是“思考区域”。 你看,像这样,将两个原来并不相关的知识链接一下,是不是印象更深刻,也更容易理解了?
第二步:重复再重复,形成条件反射级的链接
✍️
刻意练习
知识也是一样,经常用到某个知识,就会切实改变大脑中神经细胞彼此的链接强度,当强度到达一定程度后,就会呈现出条件反射级的链接。
💡
[插图] 图15-13 这就像让你用乐高积木搭房子,你不需要一个个寻找积木,再拼接它们了,直接就拿出一个拼好了的房子,简单调整一下即可……
就是用熟悉的认知来理解新事物的方法,这样方便你理解和加深印象
●整理背景知识的:MECE法则; ●提升沟通效果的:SCQA结构化表达; ●用于策略选择的:SWOT分析; ●正向演绎推理的:三段论;
当你遇到问题没思路,大脑一片空白,并不是因为你笨,只是因为你平时太懒了,没有足够的知识存量。 学了许多知识却没有用,并不是因为知识对你没帮助,而是因为你只顾着记忆忘记链接了,没有链接,学习就不曾发生;没有链接,你的思考也无从开始。 当你有了足够的背景知识量,你与它们之间也能拥有条件反射级的链接强度,那么在思考具体问题的时候,你已经比别人快出了一大截,别人还没理解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梳理答案了……

16 不会专注,你的忙碌只是在演戏

不会专注,你的忙碌只是在演戏
就算是计算机,它的CPU也不能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所谓的“多任务”,就是高速切换处理单任务,通过把CPU的计算时间,切成足够小的时间切片,然后供不同的任务轮流使用而已。
从CPU到GPU,再到TPU,效率提升的根本原因,也是这两个字:专注! 专注,才能提高效率!
这些就是你当前脑海中的“噪声”,如果少还好,你能分辨它们,并排除在你的思考之外,但噪声如果太多,就会影响你的正常思考了,甚至你想着想着就开始想出国旅游的事了,这种状态俗称“走神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封闭式的特训营比碎片化的学习有用,因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输入的是同类信息,你就可以用同一套背景知识去理解它们,不需要来回切换,也没有噪声的干扰,你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很多!
而且,脑海中都是相关的背景知识,你的思考就省去了不断寻找背景知识的过程,现在就只剩下梳理了,思考的效率也会提高不少。 并且,随着不断地思考同样的问题,这些背景知识之间的链接也会进一步加强,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你的思考效率又会进一步提高,如此往复…… 不知不觉,你便进入了所谓的“心流”状态:
手机拉近了你们的距离,却把你的生活空间扯得支离破碎……
你若还无动于衷,她们将祭出大杀器:已经存了100元现金到你的账户里,请点开领取提现…… 节操也是不够用了……
。 获得专注的具体方法 一 破除内部干扰:选择能专注的事情
✍️
获得专注的具体方法 1.破除内部干扰,选择能专注的事。 (一)对恐惧的逃避,时间紧迫 (二)对愉悦的追求(确定性的满足,不确定性的奖励) 2.阻断外部干扰,创造纯净的环境 (一)隔离干扰环境 (二)调控信道(视觉听觉触觉) (三)摒除杂念(主动进入受拘束的环境,少看不相关的内容) 3.注意休息 (一)短休息(番茄工作法) (二)中度休息(15-30分钟冥想) (三)睡眠质量保证(每天至少7个小时,好枕头好床垫,白噪声)
。 获得专注的具体方法 一 破除内部干扰:选择能专注的事情
持续获得确定性的满足+不确定的奖励=上瘾!
✍️
舒适区的边缘即拉伸区
而如果这件事对你来说太简单了也不行,比如与臭棋篓子下棋,你同样会感到无聊而离开…… 能力太高或者太低,都无法让你获得满足感,不满足就不愉悦,没有愉悦感,身体就不愿意集中注意力继续投入…… 所以,要解决专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把事情选对了,不然专注的过程只会让你感受到煎熬。
思考是由脑海中的“背景知识”构成的,想要思考高效,就得让背景知识纯净,你就需要阻断各种噪声进入你的大脑。怎么做呢?
为什么你在电影院能非常专心地看完一部电影? 因为电影霸占了你两个“信道”:视觉信道和听觉信道。整个观影环境,除了电影的画面和声音,你的大脑再难接收到其他信息,整个背景信息空间和思考空间,都被电影情节所填满,你当然就非常专心
比如看书的时候,别只是用眼睛看,你可以用手指随着视线一起滑动,或用笔在书上写写画画。如果环境允许,还可以大声读出来,让听觉、视觉、触觉都围绕一件事情展开,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什么是白噪声?
✍️
是刮风、下雨、电视里的雪花声等等,这些都是不会让你产生任何思考的声音。 用白噪声填满你的耳朵,就能堵住一个暂时不用的信道,避免让自己分心,你可以配合降噪耳机来一起使用,会产生奇效。
什么是白噪声?
✍️
原来如此
用白噪声填满你的耳朵,就能堵住一个暂时不用的信道,避免让自己分心,你可以配合降噪耳机来一起使用,会产生奇效。
心流,不再是可遇不可求的状态,而是变成你的一种能力,你可以随时进入。 但,人毕竟不是机器,高强度的专注,必将带来精神与体能的双重消耗,疲劳的大脑,会让你的思维变得迟钝。
每天至少需要7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晚上尽量不要超过12点入睡,同时给自己配个好枕头、好床垫,投资自己的睡眠质量。 睡前还可以播放一段白噪声,让敲打在窗上的雨滴声,陪伴着你快速地进入深度睡眠……

第五模块 思维力提升

💡
第五模块 思维力提升 17 一秒钟,看透问题的本质 公司业绩下滑…… 假设,你现在是一家创业公司的CEO。 最近,你发现公司的业绩一路下滑,你打算找业务部的主管王小锤聊一下,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下一步该如何应对。 于是,你把他叫到了办公室,一脸严肃地问道:“小锤,最近公司业绩一直在下滑,你打算下一步怎么办?” 小锤有些颤抖,紧张地说道:“老板,这两个月团队走了好几个得力干将。另外,这段时间市场上出现了一个竞争对手,他们的产品在功能上和我们基本一致,但价格却比我们低了许多,用户现在都觉得我们的产品太贵,都跑去买他们的了,所以业绩才出现了下滑。
✍️
“问题”是什么? “问题”就是:期望与现状的落差部分。 要解决一个问题,你得先弄明白问题到底是什么,别急于给方案。 如何描述一个问题 第一步:明确期望值 你的目标是什么?正常的情况应该是怎样的?这个目标可衡量吗? 第二步:精准定位现状 现状往往不是单一维度的,需要牵涉到许多方面。 描述的时候,还得注意区分事实与观点。我们在描述现状的时候,需要用大量的“事实”来构筑,而不是“观点”,不然现状就会变得很模糊,你也就不知道现状与期望的落差具体在哪里,给出的解决方案就自然会有偏差。 第三步:用现状→期望目标这个落差,精准描述问题 一个问题,就像是一盏路灯,只会照亮下方的特定区域。你想要的答案,就像是一把遗失的钥匙,如果你想要找到它,就必须打开它上方的路灯才行。但如果你问错了问题,就像是开错了灯,就永远也找不回那把钥匙了。 提出一个精准的问题,是能找到正确答案的第一步。
什么是表面问题,什么是本质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找到本质问题呢? 问题的本质
大家回答你:“没有问题……” 你千万别天真地以为大家都听懂了,更大的可能是:他不知道什么算真正听懂了,以及为什么要听你说这一大段,他没有一个期望值(B);也不知道自己听懂了什么,没听懂什么,处在游离状态,找不到自己的现状(B')……
而且,描述的时候,你还得注意区分事实与观点。 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 比如“今天好冷啊!”请问,这个是事实,还是观点? 你说:“这当然是事实啊,我都冷得发抖了,你是不是眼瞎?” 不对! 冷,是观点,不是事实。 那什么是事实? 现在气温=0℃,这个才是事实
我们在描述现状的时候,需要用大量的“事实”来构筑,而不是“观点”,不然现状就会变得很模糊,你也就不知道现状与期望的落差(B'→B)具体在哪里,给出的解决方案就自然会有偏差。
发烧,只是表面问题,而本质问题也许是细菌感染…… 表面问题,只是由本质问题导致的症状,而我们常常把症状当成了问题本身,于是急于去消除它,而忽略了本质问题。结果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算温度暂时降下来了,过段时间又会升上去,真正的问题依然存在……
如何找到本质问题 答:别盯着问题看! 遇到问题,你要掌握足够的信息来精准地描述问题,这是第一步。
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盯着B'→B看,而是要透过B'去看ABC,我称之为“透析三棱镜”
没有清晰的目标,你认为的问题就会永远存在,永远达不成,整天感觉自己不幸福,却不知道该怎么办,随之而来的就是间歇性的嫉妒和持续性的焦虑……
设立目标的SMART原则
✍️
1. Specific具体 2. Measurable可衡量 3. Achieveable可独立完成 4. Rewarding完成后有满足感 5. Timelines有时间限制
设立目标的SMART原则
如果这个目标能达成,那么再定一个远一些的目标,这样就会比较靠谱。不然就会因为目标距离太远,而让自己始终处在焦虑的状态,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改善……
那是因为,读书是手段,并不是目的。 你不应该问:“读书是为了什么?”而是要问:“为了什么,我需要读书?”
读书,是让你达成某个目标的手段,但我们却常常把它当成了目标本身。
关不关窗是手段,开/关窗后想要达到的结果才是目的。在不伤害其他人的情况下,别纠结手段,达到目的即可。
谈判中的双方,经常就某一价格问题彼此僵持,一个要更便宜些,一个死活不降价,怎么办? 这就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
我们要降价,对方不肯降价,可能都是要追求更高的利润。那么,你谈判的焦点,就应该放在如何帮助对方提高利润上,而不要局限于眼前这个产品的价格上。比如,你们公司网站的流量很大,那么你就可以和对方说,价格我们给不了更多了,但是可以让你们公司的广告免费出现在我们的网站上,我们网站的流量非常高,这能让更多的用户了解你们,提高你们品牌的知名度。 这样,你就能用低价购入对方的产品,而对方也能通过你的网站提升自己的总收益,这是一个双赢的方案。 以上这些,就是因为目标的错误而导致的问题。 所以,当你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第一步应该先检查一下:你的目标是否符合SMART原则?你是否把手段本身当成了目标?
谈判中的双方,经常就某一价格问题彼此僵持,一个要更便宜些,一个死活不降价,怎么办? 这就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任何一个“现象”背后一定有“数据”,任何“数据”的变动,背后一定有“道理”。
也就是说,当你发现某个现象后,你要赶紧去找相关的数据,然后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这可以让你对事情从感性认知变成理性分析。
把现象背后的数据分解得越细,看到的问题就会越精准
我们可以使用“5Why提问法”,也就连续追问5个为什么,来寻找这个数据异动背后的原因(“5”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意在提醒你,别拿到第一个答案后就认为是全部,而要继续往下深挖)。
避免把手段当成目标。
现状是由原来的方法导致的,因此,想要改变现状,不是从现状出发,添加一个新的解决方案,而是要回过头,重构原来的方法系统。

18 你的思维方式,也许还在学生时代

什么是线性思维 所谓线性思维,就是将两件事、两个概念,像一条线一样串联起来,彼此关联,相互链接。
线性思维是逻辑思考的基础
💡
那我们该如何从零维的“点状思维”升级到一维的“线性思维”呢?如何建立各种概念、事物之间的链接呢? 接下来,我就来讲一下建立链接的三种方法。 一 演绎法 演绎法,就是由“因”推导出“果”,由一般推导出特殊的思维方式。 演绎法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如果这个没掌握好,所有想法都是扯淡,整个言论就会像豆腐渣工程,经不起推敲,一推就倒…… 比如,你看如下的言论有无逻辑? ●“你别看某某某捐了多少钱,他只是为了逃税罢了……” ●“她穿得那么暴露,活该被色狼盯上……”
演绎法,就是由“因”推导出“果”,由一般推导出特殊的思维方式。
什么是三段论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式的推理过程。
大脑就是一块肌肉,大脑中各个神经元的连接强度是需要经常链接才能加强的,所以,你得把握每一个机会,不管看到新知识、旧知识,都要试着去做一些链接的练习。
除了刚学会新知识后的链接练习,你还可以通过练习写作和演讲来锻炼自己的线性思维能力。

19 思维混乱,是因为大脑没有结构

语言没有逻辑是因为思维没有结构
透过结构看世界,你就拥有了化繁为简的能力!
2.用归纳法中的“求同、求异、剩余法”对内容进行分组 在分组过程中,你需要对内容进行一些增减修补,

第六模块 解决所有问题

第一步:列出标准 首先,你要把你在乎的所有要素都作为比较标准列出来
可以从三个方向去寻找,分别是:过去、现在、未来。

23 如何在迷茫中找到答案

💡
开启下一轮演化循环 完成了第四步的遗传,把这一轮取得的经验和突破都安放到了下一代身上,你便完成了一轮演化。但是这并没有结束,因为下一轮的演化已经开始,又一次残酷的自然选择在等待着你…… 演化没有尽头,成长永不停歇! 回到开头的故事 在开头的故事里,主人公老蒋的梦想是要成为一名万元户。然后,他通过省吃俭用,勤俭节约,终于把这个目标给实现了。但没想到,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重重的暴击,时代的剧变,让他的努力和坚持都成了泡影! 那如果当初,他没有选择计划性地去省钱,而是采取了演化的策略,努力去成为当时最适应这个新市场的那拨人,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24 重修一个决定生死的能力:创新

创新,是一个新事物创造价值增量的过程。换句话说,光有好想法没用,你得有本事把想法实现,并且有人愿意为此买单,这才叫创新。

点评

✍️
能够把一些有用的东西,自成体系地凑在一起,给需要的人以帮助,也算一桩功德。 心理学+贴近现实事例+操作指南+人生哲学,非常标准的当代实用心理类书籍格式,全书的基本面完成度很高。然而,能够恒久流传和适合所有人、所有年龄段的书几乎没有,这类书最悲哀的地方在内容之外,年龄越长,此类书的市场便越小。不是说书本身不好,而是人生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少年锦时自然鲜衣怒马,但人不可能永远豆蔻年华二月初。所以,这类书越早看越好,待到饮冰十年,血仍未冷的时候,你也许就会进入到另一层的人生体验:固执地骄傲于自己的缺点,永远不去触碰任何红利……
角色化一面带来了规则和效率,另外一面却带来了边界和束缚。它让我们忘记了“真实”是什么:看不见真实的自己;看不见真实的对方;做产品时也看不见真实的用户……
Loading...
Alan_Hsu
Alan_Hsu
许心志我在 蓝湛阔天海 中定自主宰
统计
文章数:
176
Latest posts
python中 self cls的区别
2025-1-11
2025_周报 #01
2025-1-5
2024_年终总结: [代码与咖啡]打工人的漂流记
2025-1-4
2024_半年总结_工作篇
2025-1-4
🎄✨ 圣诞特辑 | 美食简餐 🎁🍷
2025-1-3
基于大模型搭建本地私有化知识库的搭建与研究
2025-1-2